
陳揚龍,1941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出身陶瓷世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遺產“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50余年來,陳揚龍秉承父輩“生于斯,死于斯,奉獻于斯”的精神,投身于陶瓷事業,為醴陵釉下彩瓷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0世紀70年代,陳揚龍承擔了輕工部“釉下彩色標研究”課題,為釉下高溫色料的豐富及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進行了“以印代畫”和“以噴代畫”的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對當時內銷瓷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承接了人民大會堂《荷紋餐具》的設計;參與了國家“三館”用瓷和毛主席生活用瓷的制作。20世紀80年代是陳揚龍個人藝術探索的第三階段,他開始潛心研究“薄施淡染”技法,為其日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21世紀初,他認真學習傳統工藝,合理運用現代技術,在承繼“單線平填”“接色”“點水”“罩色”傳統彩繪技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總結出“薄施淡染”——表現出高溫釉下彩繪瓷藝個性語言的新技法,并在醴陵陶瓷界中全面推廣。隨著“薄施淡染”技法的逐漸成熟,陳揚龍從眾多釉下彩名家中脫穎而出。

在裝飾紋樣上,陳揚龍專攻釉下工筆花卉,刨作的題材絕大多數來自對生活的感悟。他深入生活,大量寫生,廣集素材,運用寫實性的手法、裝飾性的構圖,使作品再現自然,清雅淡逸,空靈雋秀,意態高潔,風格獨樹一幟,影響深遠。其作品給人以玉的感覺、雅的品味,被喻為“禪在花草中”。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揚龍作品《何荷》瓶 現館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陳揚龍的陶瓷作品胎薄、色白,彰顯了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磐、明如鏡的工藝特色,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并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國務院、中國工藝美術館等多家單位收藏。
2008年,他創辦了“陳揚龍陶瓷藝術工作室”,培養了眾多有著扎實工藝基礎的學生,成為醴陵瓷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