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作品至今還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并有多幅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
陳揚龍,15歲從師學藝,一直從事釉下彩瓷的設計繪制工作,以工筆花卉見長,注重工藝與技法。作品清新明快,格調高雅,具有深厚的生活氣息。
1956年 15歲進入省陶瓷研究所,在吳壽祺、宋成仁兩位老藝人門下學藝。
1957年 赴景德鎮陶瓷研究所隨“青花大王”王步先生學習釉下青花技藝百日。
1958年 為發展釉下五彩,下入工廠(群力瓷廠)進行釉下彩的普及發展工作,為時5年。進行“以印代畫”的技術革新,提高工效近百倍,為釉下五彩日用瓷批量生產奠定了基礎,同年7月被《工人日報》報道。被授予“革新能手”稱號。
1959年 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應修先生學習國畫半年。
參與國家“三館瓷”(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中國博物館陳設—)的設計制作。
1961年 利用業余時間創作國畫《水浮蓮》,獲全省美展三等獎。
1962年 《雙龍青花盤》出國展覽。
1963年 5年的下廠時間積累了豐富的工藝制作經驗,調回省陶瓷研究所后主要從事創作設計工作。
1964年 承擔人民大會堂《荷紋餐具》的設計。
1965年 在新民瓷廠,與林家湖老師共同進行“以噴代畫”的技術革新,提高工效數十倍,對當時內銷瓷的發展形成了很大影響。
1966年 傳授“以印代畫”新工藝為各廠培訓了數百名繪制人員(帶第一批學生)。
1967年 由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委派到長沙銅官做技術援助,成立了“精陶試制小組”,重點探索釉下五彩在精陶上的繪制工藝以及泥、釉、燒成在瓷與陶中的不同變化,并培養了一支技術隊伍(帶第二批學生)。
1968年 設計制作的《豌豆花咖啡套具》被外商訂貨。
《五頭牡丹紋文具》赴法國巴黎展出。
參與繪制湖南第一師范9米巨幅毛主席瓷板畫像。
1970年 承擔韶山賓館《梅蘭竹菊六頭茶具》的設計。
1970—1972年,為普及釉下彩,下工廠(界牌瓷廠和洪江瓷廠)作技術指導并培訓學員(帶第三批學生)。
1973年 參與毛主席生活用瓷的制作。
《牡丹圖案花插》赴加拿大展出。
歷時三年完成輕工部下達的《釉下彩色標研究》任務,對200余種釉下顏料、6種釉料、2種泥料、6種窯型進行實驗研究,為釉下五彩奠定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物參考。
參與合編釉下五彩教材《工藝美術參考資料·白描花卉紋樣》一、二冊,當時入選為廣州美院基礎教材。
1976年 《柳蟬月應掛盤》赴瑞士展出。
《七頭葡萄高腳酒具》參加16國巡展。
1978年 《雙耳圖案瓶》赴英國倫敦展出。
《牡丹通景瓶》赴法國展出,《葡萄高腳酒具》等3件作品發表于《中國陶瓷全集·醴陵窯》。
1979年 《菊花通景琵琶瓶》赴德國漠納博覽會展出。
《菊花薄胎瓷》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
1981年 提升為助理工程師。
《蝶戀花瓶》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
創作的直徑1米的《秋艷》大掛盤陳列于人民大會堂湖南廳。
1982年 《櫻花鸚鵡琵琶瓶》刊登于《中國陶瓷》雜志。
1983年 《長頸群鹿圖案瓶》《螳螂葡萄掛盤》參加比利時博覽會。
1984年 《雙雞圖案寶蓮瓶》《長頸黑釉金地仿古瓶》《鳥語花香瓶》赴日本及港澳地區展出。
1987年 評為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薄胎《葡萄螳螂瓶》獲全國陶瓷優勝產品獎,并授予二等獎。
《春草紋筆筒》入選全國工藝美術展。
1988年 在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教授大女兒陳利、學生湯春華、黃小玲、易武、劉勁松等學習釉下繪制技藝(帶第四批學生)。
1989年 《黑釉山水掛盤》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常務會選為禮品瓷。
1989年 應邀出訪新加坡進行陶瓷文化藝術交流,展出作品《高肩芙蓉瓶》《高肩荷花瓶》《瓜葉菊瓶》《辛夷瓶》《白梅瓶》。
1990年 《黑釉束口魚瓶》獲全省新產品評比二等獎。
1991年 與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常莎娜合作《蝴蝶蘭盤》《郁金香盤》《海棠盤》《小草盤》。
1994年 《芙蓉花缸》《蝴蝶海棠》獲第五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優秀獎。
《翠玲橄欖瓶》獲第六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優秀獎。
1995年 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1997年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玉蘭瓶》《牡丹瓶》《茶花瓶》《牽牛花》赴港展出,作品收錄于《中國當代名家特制陶瓷精品集》。
1998年 《牡丹瓶》《芙蓉瓶》《涼瓜瓶》《茶花瓶》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
1999年 《槐花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并發表于《中國陶瓷藝術珍品集》。
從陶瓷研究所退休,根據歷年的經驗總結出“薄施淡染”的釉下繪制技法。
2000年 受上海漢光陶瓷有限公司聘請,從事釉下五彩瓷的設計創作,歷時9個月。
2001年 擔任金煌瓷藝有限公司總設計師,為該廠培養了60余名釉下彩繪人員(帶第五批學生)。
7年時間設計創作《菊花紋樣瓶》《水仙茶梅瓶》《芍藥瓶》等70余件作品。
2003年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選續集》一書中收錄了《春暉》等作品。
2004年 《國色天香缸》《春色滿園瓶》被中國陶瓷博物館收藏。
2005年 《梔子花瓶》獲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銀獎。
《盛世牡丹瓶》被湖南省政府作為禮品贈送給回鄉祭祖的宋楚瑜先生。

2006年 《牡丹文具》被選為國務院副總理辦公室陳設用瓷。
《國色天香瓶》《春色滿園瓶》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
被授予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6年 參加由國家發改委和文化部等九部委聯合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優秀作品展”。
2007年 數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主辦的“釉下五彩和諧之美”展覽,《滿園春色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傳統與發展》一書中收錄了《金玉滿堂》等作品。
由國家發改委主編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精粹》一書中收錄了《梔子花》等作品。
2008年 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成立“陳揚龍陶瓷藝術室”,主要從事釉下五彩的傳承及原料、造型、工藝、色料、燒成等多方面的創新研究(帶第六批學生)。
設計制作的《百年好荷》作為禮品贈送給馬英九先生。
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教授楊永善老師合作的《小菖蘭瓶>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百花杯”金獎。
接受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釉下五彩與陳揚龍》專題采訪。
參加文化部舉辦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研討會,并撰寫了《保護與發展釉下五彩瓷產業》一文。
2009年 《小菖蘭瓶》獲“中國收藏2009十大藝術陶瓷”最佳藝術獎。
由醴陵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醴陵釉下五彩陶瓷藝術展在臺灣高雄佛光山美術館舉行,《小菖蘭瓶》被臺灣星云大師收藏。
十余件作品參加廣州嶺南會館舉辦的“瓷光繡韻——醴陵釉下五彩瓷·湘繡藝術展”,并接受廣州日報專訪——《釉下五彩百年絕唱誰人聽》。
多件作品參與首都博物館“醴陵釉下五彩瓷陶瓷藝術展”,《清風曲瓶》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為幫助失學兒童,向“希望工程——百年職校”捐贈個人作品兩件。
2010年 擔任第三屆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評委。
被聘為湖南省職業技能鑒定陶瓷專業名譽主任。
《何荷瓶》《小菖蘭瓶》《豌豆瓶》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其中作品《豌豆圖》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何荷瓶》被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收藏。
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教授楊永善老師合作《冰清玉潔瓶》。
為開發醴陵本地泥土資源,多次下廠配合研究,協助解決了部分本土資源的使用。
北京市郵電局發行陳揚龍作品個性化郵票《中華文化名家藝術成就珍藏冊》12枚。
2011年 歷時1年時間,配制釉下五彩色料94種。
《小花瓶》《黛玉瓶》《山果瓶》《長春瓶》參加文化部主辦的“薪火相傳——中國非遺傳承人師徒同臺展演”。
在北京舉辦“薄施淡染——陳揚龍瓷藝展”。
與李鐵映同志合作《暮香掛盤》
2012年 參加文化部、國家發改委等16個部委共同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其中展出的作品有《茶花缸》《牡丹盤》《芙蓉盤》《翰墨遺香筆筒》等十件作品。
《秋摘瓶》《冰清玉潔瓶》參加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文化廳在臺灣舉辦的“楚風湘韻——兩岸非物質文化交流展”。
擔任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及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評委。
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教授張守智老師合作《紫氣東來瓶》《歲寒三友瓶》《冰梅缽》《紫薇瓶》。
獲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的首屆“中華非遺傳承人薪傳獎”,被文化部授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陳揚龍作品《何荷瓶》現館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2013年 被評為“湖南2012年十大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