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整體上看,張公巷窯生產(chǎn)的青釉瓷器既不同于臨汝窯的豆青釉,也有別于寶豐清涼寺汝窯的天青釉。釉色可分為卵青、淡青、灰青、青綠等。器物薄胎、薄釉,釉面玻璃質(zhì)感較強(qiáng)。胎骨有粉白、灰白、潔白和少量淺灰色,胎質(zhì)細(xì)膩堅實(shí)。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盤、花口板沿平底盤、橢圓裹足洗、橢圓平底洗、圓形平底洗、板沿平底洗、四方平底洗、盤口細(xì)頸瓶、鵝頸鼓腹瓶、盞、盞托、堆塑熏爐、套盒、器蓋等。帶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為主,碗、盤類器物的圈足上常見透明釉,露胎,部分圈足底面無釉。這些器物往往采用墊燒,也有少量支燒的。器底支釘分三、四和五枚,支釘痕呈規(guī)整的小米粒狀。窯具以匣體、墊餅和墊圈為主。匣體有淺腹漏斗狀、深腹漏斗狀、淺腹筒狀和深腹筒狀四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匣體的外壁常常涂抹耐火泥,此工藝僅見于寶豐清涼寺汝窯。
由于發(fā)掘面積有限,地層堆積和灰坑打破關(guān)系復(fù)雜,該窯的燒造年代尚難斷定。張公巷青釉瓷的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明顯承繼了汝窯的風(fēng)格。從地層堆積來看,元代張公巷是繁榮的居民生活區(qū),設(shè)窯燒造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推測,張公巷窯燒造青釉瓷的年代大致在北宋末年至元代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