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宅碗廠遺址,曾承載東陽近代瓷業的榮光。
最盛時期,上宅碗廠出產的瓷碗曾出口海外;如今僅留窯址,述說著瓷碗大生產時期盛景——
當兩只灰胎青花的粗瓷碗現身桌上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吳海剛眼睛一亮——雖然瓷碗的質地并不好,甚至能看到碗壁上因燒制技術不過關而產生的洞眼,而且碗花工的繪畫技術顯然太低劣,以致原該古雅樸素的纏枝牡丹,變成了靛青的一團,但反而增添了一種稚拙的鄉野氣質。
“這兩只瓷碗,是我父親胡世德在上宅碗廠工作時留下來的,雖然不精美,但我們都把它當成傳家寶。”10日上午,歌山鎮西宅村,村民胡福龍向吳海剛介紹,胡世德一直工作到1958年上宅碗廠關閉為止,“當時上宅有四五個碗廠,西宅也有一個。這些年,原來碗廠的老職工紛紛過輩(指去世)了,健在的幾位也已八九十歲。如果這些人走光了,這段歷史就消失了。”
口述:每橋放45個碗坯,手腳快的工人每天可做8橋
92歲的胡永良、85歲的胡田銀、84歲的胡成銀,是上宅村里留存不多的碗廠老職工,也是東陽最后的制碗工。思維與口齒都尚清晰的他們,說起那段往事,還是一臉自豪。
“那些年,我們村從小孩到大人,都靠碗廠過日子。年輕人到山上挖瓷土、挑瓷土,有技術的中年人做碗坯、進窯、燒窯,女人們畫碗花,還有人專門負責銷售,整個村莊都因碗廠一條龍生產而忙活”。胡成銀說,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多孩子連玩泥巴都是模仿大人做碗做盤做酒杯。
瓷碗生產主要靠手工人力,利用水碓搗泥,唯一的機械化工序就是用圓盤機制坯。“早時運碗泥時連手推車也沒有,全靠肩挑,搗泥靠腳踏碓。”胡田銀說,上宅碗廠從拌坯泥、制坯、上釉、畫花、進窯、燒窯、出窯、校驗、包裝,再批發給碗販出售,基本上是流水作業。
17歲那年,胡永良開始拜師學做碗坯,次年就進入上宅碗廠,成了做坯工。“當時制坯靠圓盤機,算是機械化了。”胡永良邊說邊比劃,“取一大團碗泥放在圓盤上,圓盤轉動后,用兩手捧著慢慢擼,一個碗坯就出來了。技術熟練的,一擼一個準。做好的碗坯放在木板上,一塊板擱滿45個碗坯,稱為‘一橋’,因為板的形狀像迎龍燈所用的燈板一樣。手腳快的人一天可以做8橋。”在那個年月,做一橋碗坯才2毛錢,但當碗工一個月收入,也遠高于農民種田一年收入,所以想進入碗廠務工的村民,仍絡繹不絕。
每做好一橋碗坯,制坯工就用單手托著送到車間里上釉。
“做好的碗通過水陸兩路,運到新昌、諸暨、寧波等地銷售,并通過寧波賣到國外。”站在2006年立碑保護的東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上宅碗廠遺址前,胡成銀激動地說,解放初期是上宅碗廠最興旺的時候,產品供不應求。“過去這里都是碗廠的地盤,現在卻都造起新房了。”他指著碗廠遺址邊上的一排房子,“那時碗廠范圍一直到村南的山腳下渠道邊,整座山都是。”
史料:41人的東陽縣瓷業職業工會,全是上宅碗廠職工
上宅碗廠名氣之盛,蓋過了其后成立的東陽縣三大國營企業之一東陽瓷廠。年已九旬的東陽文史研究愛好者樓絳云先生,曾于30多年前考察過東陽瓷業,大致記載了上宅碗廠的“發跡史”。在這篇《東陽瓷業拾零》里,他并未說明上宅碗廠的確切創辦時間,但從其記載里可以推測,最早的碗廠當創辦于上世紀20年代初:“碗廠的興衰與國家的治亂是息息相關的,有人概括碗廠大約三起三落,初辦時一起,北伐戰爭一落;北伐勝利后一起,到抗日戰爭前一段較長時期的繁榮;抗日戰爭時大落,勝利后又一起。”
1945年12月19日,東陽縣瓷業職業工會成立,入會的瓷業工人41人,全是上宅碗廠工人,其中27個是上宅人!
上宅有名號流傳的碗廠共4個,分別是大生、余源、興貿、長毛。胡永福家尚存一個“興貿”廠生產的筆筒,所繪畫面為竹,寫有“竹為君子”字樣,落款“十都興貿廠”。
大生廠是上宅最負盛名的碗廠,由曾經擔任東陽中學校長的趙驥創辦。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支撐碗廠實為不易。抗戰時期,上宅是“游吃隊”出沒頻繁的地段,盡管碗廠蕭條,瀕臨倒閉,那些“隊長”和“司令”們仍要吃索用,稍不順遂就拔槍相向。為了使碗廠避免洗劫之災,也為了隨廠多年苦撐日子的工人身家性命,趙驥只能忍氣吞聲、百計委蛇,幾乎傾家蕩產。后來,趙驥把碗廠交付兒子趙惠洛,曾擔任巍山小學校長的趙惠洛是文弱書生,在戰亂中支撐碗廠局面,實在窮于應付,最后只能交托給親戚接辦。
結論:大生向外輸送技術工,成為近代東陽瓷業孵化器
上宅何以能衍生出一批碗廠,并輻射到鄰近西宅等村?
從在世的碗廠工人口中可知,一是與這一帶豐富的瓷土資源有關,據說上宅瓷土質量尤佳,除本地碗廠所用外,還供應給后來的東陽瓷廠,至今仍儲量豐富。二是與大生廠的孵化尤其與大生廠創始人趙驥的友善不無關系。
趙驥創辦碗廠,值得稱道的有兩點:一是由他出資,送一批稍有文化的工人到江西景德鎮學技術。東陽縣瓷業職業工會常務理事樓成昌及其兄樓成岳,就因此成為上宅所有碗廠里技術最高的兩名工人,負責進窯、燒窯、看火候——當時沒有儀表,溫度計也不用,全靠看進窯的碗有無傾斜現象,看火候的緊慢與火光的顏色,以此決定燒窯進度。二是趙驥對鄰近村莊碗廠都很友愛,以上宅為例,解放前后余源、興茂、長毛諸廠創辦時,技術工均來自大生廠,像長毛廠廠長的兒子,技術還是樓成岳教的,后來他們獨立門戶,各自辦廠,大生廠慷慨地允許樓成岳等人為他們看窯路。這一優良傳統還被趙惠洛繼承。
1949年7月,西宅村的胡金元、胡昭福、胡福昌等人在西宅后山辦起了民生碗廠。工人多時達50余人,其中技術工30余人,部分也是大生廠的舊人,并請樓成岳兼管進窯。
1952年,東陽瓷廠成立,從上宅碗廠抽調了部分技術工。同年,民生碗廠宣告停業,也為東陽瓷廠輸送了一批技工。樓成岳的兒子樓鎮海還擔任過東陽瓷廠廠長、書記。
“1958年公社化后,上宅碗廠就開始停工了,后來大辦鋼鐵,徹底熄火。”胡永良說,其實在熄火前幾年,上宅碗廠就因產品缺少創新,守成不易,情勢岌岌可危,雖然曾經仿青花瓷進行多元化生產,但未有重大突破。隨著江西瓷碗進入東陽市場,上宅碗廠的窯火永遠熄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