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遺址的調查肇始于20世紀30年代。1931年,日本人大谷光瑞委派本院寺駐漢口的布教師原田玄訥,到河南省臨汝縣諸窯址實地調查。原田玄訥采集了許多瓷器殘片,大部分是所謂的“北方青瓷(即耀州窯系青瓷),便認定“汝窯就是北方青瓷”。

清涼寺全景
1950年,我國古陶瓷專家陳萬里調查汝窯,先后到了河南省臨汝縣、寶豐和魯山三縣計9處窯址現場,最早發現寶豐清涼寺瓷窯遺址。陳萬里是將文獻記載與田野調查相結合進行古陶瓷研究的第一人,他在1951年發表的《汝窯的我見》一文中,曾給予清涼寺瓷窯的青瓷產品以較高評價。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和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也多次實地考察汝窯遺址,但考察的重點主要放在臨汝縣(今汝州市)境內,因此多次尋訪無果。


汝窯天青釉圓洗
該洗為王留現先生在寶豐清涼寺窯址采集,后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此件圓洗對于汝窯窯址的發現意義重大。
1986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在陜西西安召開年會。河南省寶豐縣陶瓷工藝廠王留現展示了他在寶豐清涼寺采集的1件灰青釉瓷洗,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重視。在這一線索下,上海博物館汪慶正于當年底兩次派人前往清涼寺窯址調查,并于1987年出版《汝窯的發現》一書,認定寶豐清涼寺瓷窯遺址為汝官窯口。
1987年10月至12月,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對寶豐清涼寺瓷窯遺址進行了考古鉆探與試掘,確認窯址規模在25萬平方米以上,窯址區在清涼寺村南的河旁臺地上。本次試掘由趙青云任領隊,毛寶亮、趙文軍和寶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鄧衛東參加了發掘工作。在200平方米的試掘范圍內,出土了大批窯具、瓷片和各類較完整瓷器300余件,其中發現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從而證實了汝窯遺址的發現。

清涼寺出土匣缽
199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清涼寺村居民住宅便道和院內分別進行了鉆探,并選擇兩個地點進行試掘,在宋代地層內幾乎全是御用汝瓷,并出土了不同于以往的匣缽、火照等窯具,從而確認了汝窯燒造區的具體位置和范圍。

清涼寺汝窯址發掘現場
2000年6月至10月,在寶豐縣政府和大營鎮政府的密切配合下,由清涼寺村內搬遷了四戶居民,拆遷總面積1000平方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窯址進行了第六次考古發掘,首次開挖探方20個,揭露面積500平方米,清理出燒制御用汝瓷的窯爐15座,以及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多處重要遺跡,并出土了大量的汝窯瓷器,尤其是有些器類為傳世品所未見。同年10月18日,由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平芳、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葉文程、副會長安金槐、朱伯謙、王莉英及耿寶昌、宋伯胤、趙青云等參加的汝窯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在寶豐縣召開。與會專家在考察了窯址現場后一致認為:中外陶瓷界苦苦尋覓半個世紀之久的汝窯瓷器燒造區已經找到,這是中國陶瓷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寶豐清涼寺汝窯發掘項目繼1990年被評為“七五”期間十大考古新發現后,又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獎。

清涼寺發掘現場


清涼寺窯址瓷片堆積局部

2001年6月25日,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截止2016年7月,清涼寺汝窯遺址共進行了十四次考古發掘,每次發掘都有新的發現。目前,寶豐縣委、縣政府正在建設清涼寺汝窯遺址展示館和汝窯博物館,年底即可建成對外開放,屆時歷時近千年風雨的清涼寺汝窯遺址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國內外專家和游人。
——摘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大象出版社


清涼寺窯址

清涼寺窯址出土火照


支燒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