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哥窯之謎






[日期:2021-09-16] 來源:百陶會  作者:佚名 [字體: ]

 

南宋 哥窯灰青釉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7.8 口徑4.7 足徑4.2cm

哥窯不同于宋代其它名窯,和官窯一樣鮮見于當代記載。對其最早的記述出自元《靜齋至正直記》中的“哥哥洞窯”,文中認為哥窯在南宋時已經(jīng)生產(chǎn)。

最早將哥窯列為名窯的文獻是明代呂震等編撰的《宣德鼎彝譜》,記錄有“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可見大約元末開始,哥窯已被定為御用瓷產(chǎn)地,所制之瓷器上貢內(nèi)庫。

明版《浙江通志》也有記載:“處州縣南七十里,有山曰琉華山,山下即璃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yè)。相傳舊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至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是曰哥窯,弟曰生二窯” 處州,即麗水。

而嘉靖四十五年的《七修類稿續(xù)編》更為詳細:哥窯與龍泉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色純粹都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碎。

南宋 哥窯灰青釉罐

而哥窯產(chǎn)于杭州的記載也不少。明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記:“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所謂官者,燒于宋修內(nèi)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也。” 明王性撰《廣志繹》又記:“官、哥二窯,宋時燒于鳳凰山下,紫口鐵腳。今其泥盡,故此物不再得。”

可事實真的與這些文獻中記載一樣嗎?傳世哥窯真的產(chǎn)自南宋嗎?窯址到底在浙江杭州還是麗水,還是另有出處?爭議太多,無法蓋棺,原因在于迄今為止哥窯窯址還未發(fā)現(xiàn)。

北宋末年遭逢 “靖康之難” 后,高宗趙構(gòu)(1127—1162年在位)于風雨飄搖之中,逃到臨安(今杭州)重續(xù)宋朝命脈,因疆域局限于淮河以南,故史稱 “南宋”,持續(xù)了五十二年。

臨安在隋時已聲名遠播,南北大運河通航后,它是南端終點。這座南宋 “行在”一直是制造、印刷、造船、航海和紡織中心,尤其是陶瓷燒成技術(shù)的創(chuàng)新,密布的瓷窯支撐了經(jīng)濟發(fā)展,遠比北宋時期更加繁榮。

宋高宗趙構(gòu)(1127—1162年在位)

甚至在臨安淪陷后,那位著名的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堅持認為杭州依然是 “世界上最華麗高貴的城市。”言歸正傳:

古人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

哥窯,主青色。

南宋 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14.2 口徑2.2  足徑5.4cm

清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記載 :“謂口際有邊,深黃而近紫,足則鐵色也。宋瓷多數(shù)有之,哥窯尤夥。其始質(zhì)細,性堅,其體重,多斷紋,隱裂如魚子,亦有大小碎塊文,即開片也。釉以米色、豆綠二種居多,有紫口鐵足。無釉之處所呈之色,其紅如瓦屑。其釉極厚潤純粹,歷千年而瑩澤如新,人為開片,始于宋代哥窯,其后因遞仿之。”

這只膽式瓶小口、長頸、溜肩、圓腹微垂、圈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潤,滿布黑色大開片、黃色小開片紋。圈足內(nèi)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造型端莊典雅,釉面油潤泛酥油光,且布滿 “金絲鐵錢”,足墻淺而上寬下窄,內(nèi)墻呈斜坡狀,手捏無法提起,可稱傳世哥窯中工藝特征突出的代表作。

敲黑板!釉面中的“金絲鐵錢”是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而在出窯后冷卻時形成的,瓷器使用過程中遇冷熱變化仍會繼續(xù)開裂。這本身是一種缺陷,卻被巧妙利用,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成為區(qū)別于其它窯口的顯著特征。

南宋 哥窯灰青釉貫耳壺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13.7 口橫5.3 口縱4.8 足橫5.3 足縱4.8cm

貫耳瓶橫切面呈橢圓形。撇口、束頸、垂腹、圈足。頸部兩側(cè)有對稱管形貫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潤,布滿黑、黃兩色大小相間的紋片。圈足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南宋 哥窯灰青釉海棠式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7.8 口橫14.6 口縱12.5 底橫7.4 底縱6cm

爐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撇口、斜壁、平底,底部有四個如意云頭形足。施灰青釉,釉面有黃、黑兩色開片。足端無釉,呈黑褐色。內(nèi)底有五個圓形支釘痕跡。

南宋 哥窯灰青釉三足樽式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7.9 口徑12.5 足徑10.3cm

撇口、圓唇、直壁、平底,底部有三足,圈足凸起,皆著地?;仪嘤?,釉面密布黃、黑兩色開片紋。足端無釉,呈黑褐色。內(nèi)底有圓形支燒釘痕,中心有圓孔。

宋代汝窯、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等有燒造三足樽式爐。

南宋 哥窯灰青釉雙耳三足鬲式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5.2 口徑7.9 足徑5.4cm

爐圓唇、束頸、扁腹、三乳足??诓績蓚?cè)有對稱環(huán)形耳。施灰青釉,釉面有黃、黑兩色開片。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哥說:器矮一寸,雅增一分!

唇口、短束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仪嘤裕再|(zhì)滋潤。釉面灰黑色開片紋。圈足未施釉,呈鐵黑色??谘赜詫虞^薄,映出紫黑色胎體。

“紫口鐵足”的形成是由于瓷胎泥色較深、施釉較厚,在燒制過程中,口部釉層高溫熔融后垂流變薄,映出紫黑色胎骨;墊燒瓷器,為避免底足與墊餅粘連,需刮去底足多余釉水,遂露出鐵黑色胎。

此罐小巧精致,屬于清宮舊藏。據(jù)《故宮物品點查報告》記錄曾收儲于太極殿。太極殿為內(nèi)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生父睿宗(興獻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3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改稱太極殿。

南宋 哥窯灰青釉雙耳簋式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5.3 口徑7.5 足徑5.7cm

施灰青釉,釉面布滿開片紋,圈足較窄,修足規(guī)矩,足端不施釉,呈鐵褐色。

雙耳簋式爐是傳世哥窯中的典型器,造型模仿青銅簋,此爐雙耳為方形,與常見的魚形雙耳簋式爐不同。內(nèi)外底均無支燒釘痕,顯得較為特別。

南宋 哥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8.3 口徑11.8 足徑9.5cm

撇口、尖圓唇、短束頸、垂腹、圈足。腹部有對稱魚形耳?;仪嘤?,釉面密布不規(guī)則鋸齒狀細碎開片紋。圈足較窄,修足規(guī)整,足端無釉,呈鐵褐色。外底分布六個黑色支燒釘痕,內(nèi)底有黑色支燒釘痕。

據(jù)《故宮物品點查報告》記錄,此爐曾被收藏于頤和軒。頤和軒為故宮東北隅寧壽宮后區(qū)中路建筑之一。

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口盤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3.2 口徑15.2 足徑5.2cm

盤為六瓣葵花口、淺弧壁、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釉,釉色泛黃,滿布細碎開片紋。足端無釉露胎。

外底刻有乾隆御制詩《哥窯盤子》:處州精制擅章生,盤子曾供泛索盛。新法不看百圾破,那知得號有難兄。落款:乾隆丙申春御題,鈐 “太璞” 印。

此詩收錄于《御制詩集》。乾隆在位期間共刊印《御制詩集》五部,收錄詠瓷詩近200首,其中詠哥窯者21首,涉及盤、碗、瓶、尊、爐、枕、硯等造型。部分詩作還被宮廷匠師奉旨鐫刻在器物上。

乾隆皇帝除了被頻頻吐槽的“農(nóng)家樂”審美、中國彈幕鼻祖外,還有糟心蜜汁的讀后感,還故意蓋個戳!千古一帝居然還不停地刷存在感,重要的是,他還當明代仿哥窯瓷認為是傳世產(chǎn)品,并為之題詩。

南宋 哥窯青釉葵口碗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7.3 口徑19.5 足徑6.7cm

敞口,口部呈六瓣葵花狀,深弧壁、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青釉,釉面密布黃、黑二色開片。足端無釉,呈鐵黑色。

外底有乾隆御制詩:碗作葵花式,應存向日情。依然出宋代,卻可辨難兄。火色泯無跡,釉光注未平。器珍原以舊,新必致辭訾評。落款乾隆已亥新春御題,鈐“古香”“太璞”二印。

南宋 哥窯青釉葵口碗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4.8 口徑11.8 足徑3.8cm

碗口呈六瓣葵花狀、深弧壁、圈足??谘罔傘~。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青釉,釉面開片。足端無釉,呈黑褐色。造型俊秀,釉層肥膄,實屬傳世哥窯典型作品。

南宋 哥窯青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2.9 口徑12.1 足徑8.4cm

敞口、斜直壁、廣底、矮圈足。青色釉,釉面開大小片,黑色大片為主,土黃色小片為輔。外底有六個黑褐色小支釘痕。造型優(yōu)美,胎體略顯厚重。

南宋 哥窯灰青釉碗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7.5 口徑19.8 足徑5.6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灰青釉,釉面密布黃、黑二色開片紋。足端無釉。

南宋 哥窯灰青釉凸弦紋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20.1 口徑6.4 足徑9.7cm

撇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肩部飾四道弦紋?;仪嗌?,釉面開滿“金絲鐵線”片紋。圈足內(nèi)滿釉。足端無釉,呈鐵褐色。頸部雖長但不失度,腹部鼓卻不臃腫,充分展示了宋人追求俊透挺拔的審美意識。

南宋 哥窯灰青釉貫耳八方穿帶扁壺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24 口橫9.8 口縱7.1 足橫10.2 足縱8.4cm

八方形,撇口、束頸、垂腹、高圈足。圈足斜直,足墻兩側(cè)各開一孔。頸部有兩道凸弦紋,兩側(cè)有對稱管形貫耳。淺灰青釉,大面積開片,口、頸、圈足處開片細密,腹部開片略舒朗。圈足不施釉,呈鐵黑色。

據(jù)明代文獻記載,陳設時以繩穿孔系于家具之上,防止壺體傾倒,故名穿帶壺。亦見于宋代官窯瓷器。此壺為清宮舊藏,曾收藏于皇極殿正殿(太和殿)。

不可否認,宋瓷審美確實分南北。北宋器型延續(xù)唐、五代,受金銀器影響巨大,而南宋隨著政權(quán)遷移,推崇傳統(tǒng)文化權(quán)威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同樣暗示出自正統(tǒng),其官器與禮器上受商周青銅器器型影響更多。

南宋 哥窯灰青釉雙耳三足鼎式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12.5 口徑13 足距9.1cm

圓唇、垂腹、底下承以三柱足,足內(nèi)中空??谏嫌袑ΨQ環(huán)形耳,腹部飾一道凸弦紋。灰青釉,開片紋。足端無釉,呈黑褐色。內(nèi)底有五個,外底有六個圓形支釘痕。

故宮博物館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對傳世哥窯進行了理化檢測,提出了“典型傳世哥窯瓷器”、“哥窯型或官窯型瓷器”、“龍泉哥窯瓷器”三個不同的概念。

典型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指收藏于兩岸故宮,由歷代宮廷傳下來、以金絲鐵線為基本特征的瓷器;哥窯型或官窯型瓷器指的是以上海任氏家族墓、南京汪興祖墓出土開片青瓷器為代表的考古出土元明時期瓷器.

龍泉哥窯即明代以來文獻記載的哥窯,基本特征為紫口鐵足和淺白斷紋。名稱來自龍泉地區(qū),特指南宋龍泉窯燒造的黑胎且釉面帶開片的一類青瓷,相傳為章生一所燒造。

經(jīng)過理化測試分析,傳世哥窯成份與景德鎮(zhèn)產(chǎn)仿哥窯器區(qū)別較大,其產(chǎn)地可能在浙江杭州一帶。

簡單的說傳世哥窯與文獻記載的哥窯是兩個概念,傳世哥窯以金線鐵線為主要特征,文獻記載的哥窯則以淺白斷紋與紫口鐵足為特征;符合文獻記載哥窯這些特征的,從目前的考古材料來看,主要是龍泉地區(qū)的宋代黑胎青瓷。

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在《格古要論》中對哥窯和古龍泉窯是分別記載的。“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元末新燒者,土脈粗燥,色亦不好。” 他認為哥窯有新舊之分,并指出成群對者是元末新燒,那么舊哥窯當然早于元末,可元代哥窯窯址在哪?

南宋 哥窯灰青釉淺盤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1.8 口徑15.3 足徑5cm

敞口、折沿、弧壁較淺、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灰青釉,近口沿處因釉層較薄而顯得顏色略深。內(nèi)外均滿布開片紋,盤心開片紋較為細碎,外壁開片略大,且中間有更多細小的黃色開片。此盤造型規(guī)整,釉面瑩潤,屬于典型的傳世哥窯瓷器。

南宋 哥窯米黃釉盤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2.8 口徑15.3 足徑5.4cm

敞口、淺弧壁、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均施米黃色釉,釉面布滿細碎黑、黃二色開片紋。足端無釉,呈鐵褐色。

南宋 哥窯米黃釉五足洗 上海博物館收藏 高9.2 口徑18.8 底徑7.7cm

圓唇、口沿微外撇、直腹、廣底,底下有五個如意頭形扁足。口沿上五枚乳丁。米黃色釉,釉層較厚且瑩潤,里外黃、黑二色細碎片紋交錯分布。內(nèi)底有細小支燒痕。外底正中心有圈足,足端平切刮釉,修足規(guī)整。

整個器物各部分比例得當,線條流暢、優(yōu)美。屬典型傳世哥窯瓷器。現(xiàn)存?zhèn)魇栏绺G造型多為盤、碗、仿古類器物、文房器具,此類五足洗罕見,堪稱名品。

南宋 哥窯灰青釉八方杯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4.4 口徑8.7 足徑3.2cm

八方形。敞口、深弧壁、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灰青色釉,釉面布滿黑色、黃色開片紋??谘赜吵龅虾谏?,足端無釉,呈鐵黑色。造型秀巧,釉質(zhì)溫潤。

南宋 哥窯青釉八方杯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4.2 口徑7.8 足徑2.8cm

八方形。撇口、深弧壁、圈足微外撇。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施灰青色釉,足底露黑色胎。通體布滿開片紋,內(nèi)壁開片細碎,外壁開片較大。造型精巧,傳世哥窯精品。

南宋 哥窯灰青釉葵口折腰盤 故宮博物院藏 高2.5 口徑14.2 足徑7.7cm

敞口,呈六瓣花口狀、折腰、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灰青色釉,釉面密布黃、黑兩色細碎開片紋。足端無釉,外底有五個圓形支燒痕。

南宋 哥窯灰青釉葵花式盤 故宮博物館藏 高4.1 口徑20.2 足徑7.5cm

六瓣葵花式、敞口、淺弧壁、圈足。腹壁向內(nèi)凸出六道棱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灰青色釉,釉面細碎開片。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南宋 哥窯灰青釉菊花式盤 故宮博物館收藏 高4.1 口徑16 足徑5.6cm

十四瓣菊花式。敞口、淺弧壁、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褐色胎骨。

此盤造型規(guī)整,灰青色釉素裹,交織如網(wǎng)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范。清宮舊藏傳世哥窯灰青釉菊花式盤有兩件,除此件以外,另一件現(xiàn)暫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南宋 哥窯灰青釉葵口折沿盤 故宮博物院藏 高2.5 口徑15.5 足徑5.8cm

折沿、淺弧壁、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青灰色釉,開細碎片。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 高3.4 口徑11.8 足徑8.7cm

六瓣葵花式。敞口、斜直壁、廣底、矮圈足,底心微上凸。通體施米黃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六個細小支燒釘痕。

南宋 哥窯灰青釉貫耳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11.5 口徑2.5 足徑4.2cm

直口、長頸、溜肩、腹上鼓下斂、圈足。口部兩側(cè)有對稱管形貫耳?;仪嗌裕紳M細碎開片紋。圈足內(nèi)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貫耳與口沿平齊,口耳相連的寬度與腹徑幾乎相等,上下呼應,端莊優(yōu)雅。

南宋 哥窯灰青釉葵口盤 故宮博物院藏 高2.9 口徑15.4 足徑5.6cm

六瓣葵花口、淺弧壁、圈足。內(nèi)外和圈足內(nèi)均施釉,足端無釉露胎,口沿釉薄映出灰黑色胎。全身開片,內(nèi)底片紋細碎,內(nèi)外壁片紋稍大。造型規(guī)整,開片富于變化,堪稱傳世哥窯瓷器中的典型器。

元至正十五年(1335年),孔齊在《靜齋至正直記》中說:“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質(zhì)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窯,不可不細辯也。” 這一記載與《格古要論》相距僅33年,兩書中都出現(xiàn)了“哥哥窯”。

192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南京明初汪興祖墓、北京元大都遺址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青釉開片瓷器。開始認為與傳世哥窯或官窯瓷器一樣,后來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曾對這些瓷器殘片進行測試,并與老虎洞窯元代堆積層出土瓷片測試結(jié)果進行比對,結(jié)果表明二者“胎釉的化學組成和顯微結(jié)構(gòu)比較接近”,實際上就是元代所稱的“哥哥(官)窯”青瓷。

老虎洞窯址:1996年發(fā)現(xiàn)的位于杭州鳳凰山的老虎洞窯址引起人們的重視,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從窯址元代地層出土了大量類似南宋地層的瓷片和窯具。元代層出土的部分洗、盤等器物,釉色呈灰黃或米黃,釉面有細碎開片,與傳世哥窯瓷器較為相似。

元代 官哥窯型米黃釉雙耳三足鼎式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17.5 口徑13.2 足距8cm

造型仿青銅器鼎式樣。唇口、深弧腹、豐底,底下有三細長管狀足,口上兩側(cè)有對稱環(huán)形耳。內(nèi)底有七個支燒釘痕。米黃色釉,肥厚,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爐造型規(guī)整,開片自然。其造型和釉質(zhì)與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沉船出土的雙耳三足鼎式爐相近,應為元代杭州老虎洞窯產(chǎn)品。而關于其定名,有“哥窯型”、“官窯型”兩種說法。

元 哥(官)窯型青釉器殘片 首都博物館收藏

該青釉器殘片為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胎質(zhì)以灰胎為主,黑胎次之,上施粉青色釉,呈失透狀,玉質(zhì)感強。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曾對其中四片進行科技檢測,認定它們與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地層出土瓷片特征接近,為元代哥(官)窯型瓷器殘片。

元代 青釉三足爐(修復)杭州老虎洞窯 殘高7.5CM 口徑12—13.5cm

撇口、圓唇、平沿、扁圓腹、平底,底部殘留一柱狀足,略有變形。施青釉,釉層外厚內(nèi)薄,外底開片較大,內(nèi)底開片細密。足端無釉,露灰黑色胎,胎色深灰。內(nèi)外均有支燒釘痕,內(nèi)部一個,外部兩個。

元代 青釉“官窯”銘碗(殘)杭州老虎洞窯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施青黃色薄釉,開片?;姨ポ^粗厚。匣缽疊燒,內(nèi)層碗外部未施釉,外層以褐彩書寫“官窯”兩字銘文。

它的出土說明在元代時杭州老虎洞窯場已有官方的介入,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鎮(zhèn)設立浮梁瓷局,而當時景德鎮(zhèn)和龍泉的燒造規(guī)模和瓷器品質(zhì)都已具相當水平,可從老虎洞出土的帶"官窯"字樣的瓷器與之相比,品質(zhì)稍遜一些。

元代 青釉葵口盤(修復)高4.1 口徑20.2 足徑7.2cm 杭州老虎洞窯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六瓣葵口、淺弧壁、圈足。內(nèi)外均施青釉,釉面開片。圈足圓削,露深灰色胎。

元代老虎洞窯場除了燒造類似于哥窯產(chǎn)品外,還大量燒造幾近透明的灰青薄釉青瓷,不過質(zhì)量較粗;此外還出土了近二成與龍泉青瓷非常接近的白胎青胎。

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古代陶瓷器陳列中,有很多并不是完整的,但這并不妨礙它傳遞著上千年前的時代美感,古瓷保存不易,無論殘缺與完整,我們都要學會尊重背后的文化和科學特性。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