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窯龍泉窯遺址是中國宋代至明代龍泉窯的代表性窯址,位于浙江省龍泉縣西南小梅鎮(zhèn)東北10里的大窯村一帶。大窯龍泉窯遺址西起高際頭村,北迄坳頭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發(fā)現窯址53處。龍泉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早期,興盛于南宋至元初。明代中葉以后,由于各地制瓷業(yè)的興起,龍泉窯逐漸衰落。清代中葉以后停燒,歷時七、八百年。龍泉窯屬南方青瓷系統(tǒng),是宋元時期著名窯場之一。早期受越窯、甌窯和婺窯的影響,燒制與三窯特征相似的瓷器。南宋中期以后,燒制了有自身特點與風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青瓷釉色的質地達到完美的程度,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從此窯場數量成倍增長,生產得到很大發(fā)展,終于形成一個新的青瓷窯系,影響遍及江西、福建等地,產品遠銷東亞、東非、阿拉伯諸國,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窯窯址生產的產品工藝精湛,質量高,為龍泉窯其他窯址所不及,是龍泉窯的中心。20世紀20年代,龍泉窯窯址已引起人們的關注。陳萬里于1928~1940年間曾多次對龍泉窯窯址進行調查。1958和1981年兩次文物普查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對龍泉窯窯址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調查。1959~1960年對大窯龍泉窯窯址進行了發(fā)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窯爐和窯具 窯爐有龍窯和階級窯兩種,上部已殘。宋元時期的窯爐均為龍窯,依山坡建造,窯身狹長,前后傾斜。前端為火膛,中間為窯室,后部為排煙室。火膛平面呈半圓形。窯室前墻正中開狹長的火門,火門下有進風口。窯室似斜長的甬道,寬2米左右,窯底呈斜坡狀。兩側窯墻用磚或匣缽砌筑,墻中開設窯門。窯門和投柴孔的數量,視窯的長短而定。排煙室由煙火柱墻和后墻組成,煙火柱墻有出煙孔,排泄窯內的煙與廢氣。在大窯遺址發(fā)現一座南宋時期的龍窯,共有9個窯門,其中8個開在東壁,1個開在西壁,且與煙囪接近。可以看出當時裝窯和出窯都集中在一邊。這和場房、出入道路有關。至明代,窯爐結構有了變化,出現了半倒焰式的階級窯。已發(fā)現的一座早遭破壞,僅見尾部兩室和一個煙囪。窯體前寬后窄,室與室之間有二堵?lián)趸饓Γ耙欢孪虏科鲇袩熁鹋?個,后一堵?lián)趸饓τ孟焕徠龀伞S辛藫趸饓Γ够鹧娴牧飨蛴善窖娓臑榈寡妫垢G內溫度均勻,延長保溫時間,宜于燒制大件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