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又稱“影青瓷”、“映青瓷”、“隱青瓷”、“罩青瓷”等,為宋代景德鎮所創燒,是我國宋元時期主要瓷器品種。而景德鎮燒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窯址是湖田窯,其燒瓷的全盛時期長達700多年。在2004年景德鎮慶祝建鎮千年之際,湖田窯遺址群以一批重要的發現揭開其近千年的燒瓷歷程。
考古資料顯示,在景德鎮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東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時期的窯業遺存十分豐富。晚唐五代的窯址主要有湖田、楊梅亭、黃泥頭、社公廟、十八渡、新廠、湘湖、白虎灣、南市街等地。至宋代,東河及南河流域的窯址已發現136處(按《陶記》的記載則有300余處)。規模極其龐大,產量十分豐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遺址有湖田、銀坑塢、小屋里、南市街、柳家灣、白虎灣等。“若夫漸之東西,器尚黃黑,出于湖田之窯者也;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于鎮之窯者也。”蔣祈文中所說的“湖田”, 即今之湖田窯遺址。它位于景德鎮市東南約4公里的竟成鄉湖田村。遺址南面環山,北面臨水。南河自東向西,環湖田村而過,在景德鎮市區匯入昌江。遺址坐落在南山山脈緩坡地帶及南河南岸一級臺地的窄長地帶,面積約40萬平方米。遺址內窯包密布,窯渣堆積遍地,各個時期瓷片俯拾皆是。1982年,國務院將湖田窯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先后在湖田窯址進行過16個基建項目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了大量與窯業生產有關的制瓷作坊和窯爐遺跡,獲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醬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藍釉器、青花器等各類文化遺物數十萬件,時間涵蓋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時期共七百余年。這些珍貴的文化遺跡和遺物,為湖田窯從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窯業生產、銷售;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青白瓷由于瓷胎潔白,釉料在高溫下流動的原因,使瓷器釉薄處為白色,積釉處透青,故其總特征介于青白之間,可謂是白中閃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質如玉。此 類瓷器“光致茂美”,有“饒玉”的美稱。景德鎮青白瓷一經出現,很快為世人接受并成為十分暢銷的商品。同時,其燒造技術也很快傳播到江西境內的十余個縣市。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區的一些窯場也相繼仿燒,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為代表的青白瓷燒造體系,產品風靡大半個中國。它不僅銷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還遠銷日本、高麗、東南亞各國和中東、非洲等地區。
景德鎮古稱“新平鎮”,因其位于昌江之南,又稱“昌南鎮”。最新的考古成果顯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景德鎮就能燒制原始陶瓷器。文獻記載至遲在東漢時期,景德鎮就已開始了成熟的青瓷器制作,“新平冶陶,始于漢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景德鎮開始引起世人注目。在陳朝至德元年,皇室命新平鎮貢陶礎,這是景德鎮為朝廷所關注并生產“貢瓷”的最早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陶瓷名匠“陶玉”將自己制作的瓷器帶入關中,并向朝廷進貢,被稱為“假玉器”,受到皇室青睞,于是昌南瓷器名揚天下。宋景德年間,真宗皇帝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專門為皇室燒制瓷器,并在器底書“景德年制”款。從此,景德鎮的瓷器生產取得了根本性的進步。元代,朝廷在景德鎮設置“浮梁磁局”,專門管理官窯瓷務,燒制宮廷用瓷,同時對民窯實行課稅等管理。這是元朝在全國唯一設置的專門管理陶瓷生產的機構,是景德鎮設立官窯的開始。此時,瓷器的生產(主要是青白瓷)有新的提高和發展,而且創燒了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青花釉里紅和高溫藍釉瓷、綠釉瓷等。景德鎮的瓷器逐漸占據了中國瓷器藝術的中心,也從此由宋代其他五大體系轉向到了景德鎮,并以此帶動了明清景德鎮窯場的繁榮。特別是明洪武二年朝廷在珠山設立御窯廠后,景德鎮形成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之勢。
湖田窯制瓷始于五代。考古發掘證實,五代時期,湖田窯的窯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劉家塢、龍頭山以及今戰備公路兩側的湖田窯中心區域,距現地表深約8米。采用馬蹄形窯燒制白瓷和青瓷器。馬蹄窯為土制,窯爐燒結面較薄,瓷器燒成溫度相對較低。器物種類主要有碗、盤、壺等。因采用支釘疊燒,只見墊柱,沒有使用匣具,故器內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橢圓形支釘痕。青瓷多數胎色灰褐、質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數葵口及內壁出筋外,沒有其他裝飾。窯址內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或青瓷。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4)建鎮后,景德鎮瓷業生產獲得重大進步。重要表現就是青白瓷的創燒。宋初的青白瓷,胎質較粗,色灰白;刷釉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黃。器物種類較少,主要有碗、盤、罐、折肩缽、注碗、多管器等。器形普遍敦實、厚重。裝飾較少,僅在碗外壁用利器刻畫粗大牡丹或蓮瓣紋樣,紋飾粗獷古樸;或用梳齒狀工具,在碗心畫出簡單水草。一些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貼花工藝及仿金屬器造型。還發現一些醬黃釉器及褐彩青白釉器,器型類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系罐及八棱罐等。
北宋中晚期,湖田窯的青白瓷生產,除繼續采用單件仰燒外,開始使用一種造價昂貴的瓷質覆燒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一匣覆燒,故出現了芒口器。此時的瓷胎細膩、致密、潔白;刷釉加厚,使釉色瑩潤青翠,青中閃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狀。器物種類顯著增多,造型趨于挺拔,裝飾豐富多彩。日用品碗、盤、碟、盞類品種多樣;盞托、注碗、瓶、爐、香熏、枕等形態各異,造型豐富;聯子盒、鳥食罐、俑、動物塑像、圍棋、象棋等文娛用品大量涌現。龍形碗、獅形枕、虎形枕、嬰孩枕、仕女枕、荷葉形枕、元玉形枕層出不窮。早期的粗獷古樸的刻畫法被成熟的“半刀泥”刻畫所取代;刻畫工藝嫻熟、流暢,刻畫題材廣泛;構圖集中在碗、盤內底及底壁交界處,早段多對稱或單體圖案,如植物類團菊、三束蓮、折枝牡丹;動物類游魚、龍鳳、三團鸞等,稍晚紋飾布局趨于繁復、細密,如人物類嬰兒戲水、嬰孩攀枝,植物類纏枝菊花、纏枝牡丹等。
隨著宋室南渡,一些北方的優秀技術和窯業工人紛紛南來。南宋初期,湖田窯窯業生產與北宋晚期相似。主要表現在碗、盤類器物的造型和裝飾與北宋基本一致。但此時的碗、盤器壁更斜直,圈足更矮,僅毫米高;斗笠碗流行。特別是定窯組合式支圈覆燒具傳入后,窯業生產出現很大變化。因支圈燒瓷密度加大,水氣增多等原因,瓷器的胎質較前期粗松,釉色泛黃,幾乎失透,器口普遍“芒口”。器物組合也發生較大變化。北宋流行的墩式碗、仰燒盤、注碗等基本消失,飲酒、斗茶之盞托及有座香爐等均明顯減少,以至絕跡。裝燒的變化還導致裝飾的變化。北宋流行的刻畫風格開始為印花裝飾所代替。早期在碗、盤底心印各類題記,如“宋”、“詹”、“吉”、“酒”、“茶”,還印一些簡單的單魚、雙魚、蘆雁、朵梅、折枝梅、荷蓮紋等。此時,吉州窯、建窯的產品流入湖田,湖田窯開始試燒黑釉瓷。湖田窯的黑釉瓷胎質較粗,色灰黑,結構緊密;釉色漆黑,釉層厚。器類有高足杯和盞等,無論胎、釉、器型均與吉州窯、建窯產品有別。晚期的碗、盤印紋開始復雜、繁密。如獅舞繡球紋、開光盆景紋、鳳穿牡丹紋、蘆雁穿花紋等,器口沿多印有回紋、如意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