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潮州窯遺址位于潮州市城東筆架山西麓。是北宋時期我國南方陶瓷業生產的重要基地,是研究我國南方陶瓷業生產發展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之一;也是宋代潮州陶瓷制造業達到高度水平的標志。其生產技術如階級型窯體結構和漏斗狀匣缽,為后人提供了廣泛的研究課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遺址1953年發現后,省考古研究部門經過幾十年的考古調查,至1986年在筆架山區域先后發掘清理了11座。窯址均系長條式斜坡型或階級型龍窯,其中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十號為階級型龍窯。建窯時依山勢挖一條長條斜坡深溝,兩側用長方形磚砌墻,單隅。全窯長在30米至100米上下,其中三號窯室殘長65.5米,十號窯室殘長78米。窯灶總傾斜度為14~17度之間,窯床一般分為3至15段,寬2.15至3.16米不等,從出土瓷器看,窯溫約在1000至1300度左右。
筆架山窯遺址出土、采集的陶瓷器,釉色多樣,品種繁多,且分別或綜合采用通花、劃花、浮雕、剔雕等各種先進手工技藝。釉色有白釉、影青釉、青釉、黃釉和醬褐色釉等五種。器形有碗、盞、茶托、盤、碟、杯、燈、爐、瓶、壺、罐、孟、水注、粉盒、人像和玩具等。
筆架山宋窯遺址規模宏大,反映宋代潮州以至我國南方陶瓷生產發展已達到高峰,且成為水運外銷,對外交流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