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河北省臨漳縣習文鄉曹村附近的曹村窯址,經專家一年的研究,被確認是“北朝時期制瓷手工業的中心”。
據了解,該窯址位于鄴北城東城墻外約500米的漳河河床上,靠近“護堤”,遺址中心范圍約萬余平方米。窯址距范粹墓所在的河南省安陽縣洪河屯約15公里,距東魏、北齊講武城皇族陵區約9.3公里。由于該窯址距曹村最近,故稱之為“曹村窯址”。
在以窯址為中心左、前、右3個方向約300米的半徑范圍內,干涸的河床上可見較早的灰陶、建筑構件以及唐、宋、金、元等歷史時期的白釉、黑釉、白釉黑彩等陶瓷碎片,還有與范粹墓出土陶瓷器物相類似的器物殘片、窯具、紅燒土等。
記者了解到,窯址遺物主要有泥質灰陶、釉陶、瓷器以及窯渣、窯具等。泥質灰陶有青磚、瓦、瓦當和佛像底座;釉陶和瓷器標本有醬釉、青釉、青黃釉等;窯具有支釘、支柱等。圓形瓦當,模印蓮紋清晰規整。佛像底均為典型的北朝時期風格,胎質較細膩。
據介紹,通過將曹村窯址標本與范粹墓出土的“白瓷”、“白釉綠彩”及講武城墓葬出土的同類器物進行對比,二者之間的共性大于差異,存在內在聯系,應屬于同一類器物。鑒于范粹墓、講武城墓葬的皇陵和貴族地位,證明曹村窯址是專門為宮廷及貴族階層燒造高檔陶瓷制品的官營窯場。
據稱,曹村窯址的發現,再次印證鄴城作為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及手工業的興盛與發達,并將中國北方陶瓷生產的時間由隋朝上推至北朝,是已知漳河流域(河北段)最早窯址,它的發現填補了空白;同時豐富了鄴城歷史文化研究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