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物的塑造上,藝人們發揮了我國傳統的傳神寫意的雕塑手法,以其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生活體驗,刻畫入微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傳統故事,活龍活現地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德化瓷塑藝術塑造的群像,基本上達到了現實性與理想性的和諧統一,整體感與細部刻畫的結合以及不同距離、不同角度藝術效果的協調;在注意人物內在表現的同時,著意外在衣紋裝飾的刻畫。其特點是線條秀麗簡潔、瀟灑,變化多端,柔和流暢,翻轉自然,富于節奏感與韻律感。因而,各種人物無不形神兼備,動靜相乘,栩栩如生,既保留了神化的色彩,又蘊涵著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給人以藝術享受和感染力,顯示了明代德化窯瓷塑藝人的豐富想象力和創造才能。無論從窯場中出土的殘件、殘體,還是各文博單位收藏的傳世品,都不失為明代瓷塑的精品,其精湛的技藝很值得現代瓷塑藝術家們學習和借鑒。
明代德化瓷塑的燒制相當成功,為明代瓷壇樹立了一面新的旗幟。白瓷雕塑神態勻稱、自然,衣紋清晰,衣裙飄然欲動,線條優美,富有動感。何朝宗等著名匠師雕塑的觀音等人物像,神態自然莊重,超然脫俗,釉色潔白,更增添了觀音像的圣潔感。面部刻畫細膩,衣紋洗練,線條流動,衣裳飄拂灑脫,有隨風飄動之勢。
德化窯白釉瓷器的興起和發展,是順應海外貿易發展和當地人民生活的需要而興盛起來的。它生產的白瓷與其他地區的白瓷不同,而且與景德鎮同時期的白瓷也不同,它的白瓷生產的水平和成就不亞于景德鎮,在中國陶瓷藝術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據最新考古資料證實我國白瓷早在北魏時期就已出現,這就是我國出現的北方早期白瓷。及至唐代,北方邢窯生產的白瓷,與南方生產的青瓷,構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此種白瓷在當時可謂較精美的一種。到了宋代,名窯輩出,其中定窯生產的白瓷,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它的精湛程度比邢窯更好。元代景德鎮也燒造出“樞府白”的白瓷,胎較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而微泛青。明清時期,景德鎮燒造出不少白瓷,如“甜白”等等,質量也不錯。但上述這些白瓷,如與明代德化窯的白瓷相比較的話,風格迥然有異。明代德化窯白瓷無論是胎、釉、白度、工藝水平皆是一流的,成就斐然。
德化歷史上燒造的瓷器,值得稱贊的有青白瓷、白瓷、青花瓷和彩瓷等各類品種,尤其是明代德化生產的風格獨特的白瓷,成為當時制瓷工藝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明代德化窯白瓷,無論是日常生活用品,還是瓷雕工藝品,在器物造型、產品質量、生產品種、燒造技術、工藝水平和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水平都達到歷史最高峰。所以,明代德化窯白釉瓷器特別是瓷雕塑品,在國內以及亞洲、歐洲、非洲及美洲都有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