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東平窯始燒于北宋年間,是北宋廣東三大民窯之一。至于東平窯為何經歷160余年的興衰發展,最后熄火,專家認為有待考證。惠州東平窯始燒於北宋年間(公元960~1127年),是北宋廣東四大民間窯場之一。以東平窯頭村為中心,總占地面積約有四平方公里。包括有瓷土采挖區、作坊區、涼曬區、堆放區和龍窯一座。
窯頭村因燒窯及燒窯人居住地而得名。燒窯人始祖張氏和始祖婆葬于窯頭村,其后人有九大房。現居住窯頭村的有三大房,遷居馬安柏田有一大房。其余幾大房于清中期取始祖婆遺骨遷徙到外地謀生。清道光二十五年,九大房重修始祖墓時,還將已經風化了有一米高紅砂巖墓碑放入其中,此墓碑僅可辨認“張太公”三字,其余字跡已無法識別。窯頭村在明清時期非常興盛,從外地遷入有曹氏、唐氏族人。六十年代仍可見建筑遺址上有大片一、二米高的夯土墻。這種屋墻非常堅硬,居說是用砂、石灰、糯米、糖水等物,用板夾住夯成。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東平窯生產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碗、盆、杯、罐、瓶等,以實用瓷為主。其裝飾手法主要是刻花和劃花,刻花碗為倘口,器型較大,口沿薄,深腹,內壁無紋,外壁刻扇骨紋、花草紋。其刀法近似陜西耀州窯。因東平窯的刻花碗胎壁較薄,斜刀部位較寬、較淺、線條流暢自然,一氣呵成。圈足無釉、足墻較薄,比較高。灰白胎,胎土精細堅硬,敲之有金屬聲。施釉較薄,青釉清澈透亮,青翠中微顯黃。花口碗的刻花十分精美。是瓷中之精品。到晚期有一種小碗,內外均施厚釉,無紋飾。圈足矮淺、足墻變厚,胎土變黃,比較粗松,胎壁也厚。東平窯的制作工藝為轉輪手工拉坯成形。裝燒工藝為單件匣砵疊燒。使用墊餅或墊圈。碗的匣砵為漏斗形。口大足小,平衡性較差,七、八個匣砵重疊裝燒時,常有沾連和壓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