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窯”在今湖南湘陰縣境內,因歷代隸屬岳州而得名。沿湘江流域兩岸縱向建窯燒制,窯址多達十幾處。縣城南面逆水有八甲窯、楊山湖窯、青竹寺窯、鐵角嘴窯、窯頭山窯、白梅窯、長沙窯,北面順水有烏龍嘴窯、三峰窯、云田窯、鹿角窯等。主要由立式圓形窯和斜坡式龍形窯組成,時間跨越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宋,沿襲千余年。雛形期漢前,成器兩漢,行銷兩晉,盛于隋唐,衰于宋。制器有建筑裝飾器、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及觀賞器等;品種有碗、壺、盤、碟、缽,多系罐、杯、燈、虎子、蓮花尊、梅瓶、雞首壺等;釉色有米黃、豆青、蝦青、白釉、褐色釉、醬釉、淺綠、青釉等;裝飾工藝有蓮紋和幾何刻花、印花、畫花、釉下點彩及雕塑等。由于水路順湘江入洞庭通河達海,十分便捷,加之岳州窯制器造型豐富、品種齊全,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日本等地區均有出土發現。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國際友人對“岳州窯”進行了研究、探討,發掘和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實物,從而對“岳州窯”作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肯定。
最早的青瓷
民間流傳民謠:“湘陰有個萬窯窩,要進城門過窯坡”。據縣志記載,宋前湘陰有個“瓦碎潭”,故此足以證明湘陰歷代有燒窯的歷史。從多處窯址堆集層及漢晉墓發掘中發現許多漢、晉、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證明先人有燒制青瓷的工藝技術且規模龐大。專家在“青竹寺”窯址考古發掘中,發現紀年款布紋青瓷片(銘文“漢安二年”公元143年),此瓷片與原地窯址的青瓷器物一致,另其縣城附近出土幾處墓葬出土了青瓷四系罐、油燈、碗、碟等,都是“岳州窯”制器。同時一起出土了“大泉五十”“直百五朱”“太平百泉”“貨泉”錢幣,也可佐證該出土器系漢三國兩晉器物。
“岳州窯”胎質細膩、灰白,器形厚重,敲擊有金屬般聲音,瓷化極高,青瓷開片,造型古樸美觀、光潔;釉下熒光閃爍,玻璃質感強。唐代茶圣陸羽贊之“岳州瓷青、青則益茶”,唐詩人劉言史有詩云“湘瓷泛青花”,故此專家認定“岳州窯”為最早青瓷當之無愧。
最早使用匣缽腹燒
1997年,專家從湘陰馬王堪基建工地龍形窯址發掘發現并予以界定該窯系屬兩晉、南北朝、隋代窯址。該窯維系時間長文化層面清晰可辨,窯局部長8米,寬2米,斜坡式龍形窯,坐北朝南,窯壁用方磚砌成,窯內布滿幾種不同的匣缽排列整齊,堆放有序。當時匣缽是根據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使用匣缽腹燒法,是窯工們歷年經驗總結的結果。匣缽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制成,圓筒狀,下方有底,壁厚2厘米左右,先入“匣缽窯”燒制成,再裝制品坯料于腹中入窯燒。清代唐英《陶冶圖說》載匣缽成形后“俟匣坯微干略加施削,入窯空燒一次方堪應用”。 用匣缽燒制器物,受熱均勻,可防止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粘結,同時疊層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潤,只要匣缽完好可重復使用,為窯工們節約了成本,增加收入。相傳民諺有“窯貨對本利,床上蓋絮被”,可見當時岳州瓷器暢銷的繁榮景象,眾多陶瓷界專家認定“岳州窯”匣缽腹燒法首創于晉代,為青瓷發展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最早的官窯
馬王堪窯址考古發掘發現,有一件內刻“官”字款的匣缽,同時在兩晉、南北朝堆集層面發現“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兩漢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據此,可以認定該窯燒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會能得到皇室的認可,可見“岳州窯”瓷器有多高貴典雅。由此定論“岳州窯”實屬官窯,也就驗證了歷代流傳的湘陰有“四十八皇窯”的說法。
最早的釉下彩
從漢、晉墓葬及窯址中發現釉下點彩碗、水盂、四系罐、盤口壺等“岳州窯”器,器物呈豆青、淺黃,釉下點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點彩,有的器物周身幾何對稱點彩,有的器物按天象點彩等,改變了前朝單色釉制器,為后世釉下彩繪奠定了基礎,如唐、五代的長沙窯、白梅窯及云田窯等。釉下彩繪源宗此處,在兩晉點彩遺風上又有創新,釉下彩繪重筆大寫意花卉、詩詞等,畫工灑脫飄逸,詩詞通俗,書畫自然,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彩繪與釉面色彩對比強烈,也稱兩彩,體現了工匠們的大家風范。許多專家學者認定“岳州窯”青瓷釉下點彩最早,始于兩晉。
以上之“最”,記載了“岳州窯”持續千余年的風光,反映了窯工們的智慧。宋代后期由于泥土資源枯竭,導致成品較粗,精品少,同時全國各地各大知名窯系相繼問世,對“岳州窯”沖擊巨大。南宋年間,湘陰農民起義軍楊幺,在今岳陽西南30公里處的鹿角窯作為制陶場,專作軍隊生活器及外銷陶瓷,充實軍餉。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朝廷視楊幺為反賊,派岳飛屯兵湘陰,鎮壓楊幺,占山駐寨,逢碼頭靠船,要路設關,貨船出入受阻,眾窯均受牽連,干擾了窯工正常工作和出行,“岳州窯”遂在歷史上留下它光輝的一頁后戛然而止。 (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