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代到宋朝再到元明,德州窯一路走來。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的一個高峰,德州窯最繁榮的時期就在北宋,明永樂后基本覆滅。”德州窯址主要發掘人之一李光雪先生將德州窯的興衰歷史如此概括。 “它本身就是一座雜窯,是生產民用瓷器為主的民用窯址,也出產一些藝術珍品。”李先生介紹道。自唐代起,“南青北白”一詞引領了我國陶瓷的基本風貌,德州窯即以白瓷為主,兼有黑釉、青花,紅綠彩等。德州窯吸收了當時如定窯、磁州窯等多個窯系之長,憑借運河水運條件,運土而來,立窯燒制汝窯、耀州窯、建窯等各個窯系的瓷種。張先生取出一些窯址出口的瓷片,只見不同的瓷片所仿不同,胎的厚薄粗細和釉的顏色種類各異,足見雖是仿制,其燒制工藝和作品質量并不輸于原窯產品。
精細的仿作無法真正代表德州窯的特色,欣賞眼光還應當對準那些“本土制造”。“看一件瓷器是不是德州瓷,首先看它是不是青灰胎或粉紅胎。”說起德州瓷的特點,李光雪表示,首先在于瓷胎。除了胎色,瓷器胎質的觸感是德州瓷的又一特點。不同于普遍的砸土制瓷,德州窯的瓷土由碾子碾壓而成,因而瓷胎顆粒非常細小;胎質的細軟又造就了其極好的可塑性。相對于耀州窯的硬、定窯的透和磁州窯的糙,德州窯可算得是精工細作了。
德州窯現已出土的碗、碟、盤、燈等民間生活用器,自成一種樸拙大氣的原生態之美。德州窯不但為北方龍泉、青花和紅綠彩等眾多瓷器找到了出產之地,更使得人們猜想:隨著發掘和研究的推進,這片神奇的土地會不會透露出關于“諸窯之冠”柴窯的秘密呢?
德州窯紅綠彩人物俑曾被許多國外博物館競相收藏,而大件人物俑國內見到的反而很少。隨著德州窯址的發掘整理研究推廣,逐步提高了國內對北方紅綠彩的珍稀程度和藝術價值的認識,人們開始爭相收藏,價格逐年提高,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紅綠彩的走私和流失。據老德縣縣志記載,民國時期,縣城一個農民,在縣城小西門(窯址區)撿到紅綠色小人一個,賣得200銀元,從此人們爭相挖掘。足見當時人們對紅綠彩的重視。至今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博物館內有幅民國時期古窯址分布地圖,山東窯址有兩個,淄博和德州。只是現代人逐漸淡忘了,致使一個重要的窯口消失在歷史的風沙中。隨著德州窯的重見天日,人們逐漸喚起丟失已久的記憶,使德州窯這一黃河中下游極為重要的窯口得到應有的重視。文 徐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