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窯
越窯,在今浙江省東北部的寧紹地區,該地古屬越州,古稱越窯。它形成于漢代,先后經歷了三國至西晉的繁榮時期和唐至五代的全盛時期。其窯場主要分布在上虞、慈溪、余姚、紹興、寧波等地。越窯的窯出成就是在東漢中晚期創燒出成熟瓷器,從而使我國成為瓷器發源地。越窯以燒制青瓷著稱,但它也燒造少量的黑瓷。東漢時期,越瓷的器物種類主要有碗、罐、罍、壺、鐘、洗以及耳杯、托盤、虎子、五管瓶等。器物以拍印的幾何紋、范印的杉葉紋以及刻劃弦紋、水波紋作為主要裝飾。三國至西晉時期,器物種類比東漢時期大為豐富,它有碗、缽、罐、洗、槅、籃、唾壺、水盂、扁壺、蛙盂、虎子、硯臺、盤口壺、雞首壺、雞首罐、獅形器等日用器,而且還有專供隨葬用的雞籠、豬舍、狗圈、提籃、鐎斗、鬼灶、礱、磨、畚箕、米篩、堆塑罐等冥器。這時期的花紋裝飾以壓印的網格紋、聯珠紋、花蕊紋為主流。東晉、南朝時期,產品種類比前朝減少,花紋裝飾以褐色點彩和刻劃的蓮瓣紋為多見。唐至五代,制瓷工藝比前朝有顯著提高,瓷器胎質細膩,釉色潤澤勻稱。裝飾工藝有劃花、印花,并采用釉下彩繪,裝飾效果莊重華麗。器類有蓮花碗、荷葉形碗、 瓜棱注子、瓜棱水盂、瓜棱罐、多角瓶、蟠龍嬰以及粉盒、燈盞、瓷枕、瓷塑等。到了晚唐,創制和使用了匣缽,坯體放在匣缽內焙燒,器壁可以減簿,煙熏和落砂現象得以避免。故陸羽在《茶經》中對這時期的優質瓷器譽之為“類冰”、“類玉”的瓷中極品。至五代,開始設“官窯”,專燒貢瓷。貢瓷器物,有的鑲嵌金、銀、銅邊,稱“金扣”、“銀扣”和“金棱”瓷器。據《光緒·上虞縣志》記載,在上虞窯寺前曾設官窯36所,至北宋中晚期,制瓷業趨向衰落,南宋停燒。越窯是我國歷史上燒瓷時間最早,燒造時間最長,窯址數量最多,器物種類最豐富,而且影響最大的瓷窯體系之一。其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還遠銷日本、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甌窯
甌窯,在今浙江溫州一帶,因地瀕甌江,故名。始燒于漢,盛于三國至晉,南朝時曾一度衰落,唐代復興,至宋代衰落。甌瓷胎呈現灰白或淡灰色,較越瓷胎白凈,常常呈現黃或淡黃色,釉易剝落,晚唐前后出現純粹的青色或青黃色,滋潤如玉。產品種類與越窯大體相同,唯器形略有差別。甌窯不見于唐宋時期的文獻記載,但它的制瓷成就,遠遠超過婺州、洪州等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應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龍泉窯
龍泉窯,窯址以龍泉市為中心,遍布浙南山區的許多縣市,形成龍泉窯系,以燒制青瓷著稱。始燒于北宋,盛于南宋至元代,明中期以后衰落,到清代倒閉。北宋時期產品與越窯接近,種類有碗、盤、執壺、雙耳瓶、五管瓶,胎色為灰白或白色,釉色有青綠或青黃色,裝飾技法盛行刻劃花,紋樣有團花、牡丹、蓮瓣、荷葉紋等。南宋時,前期產品胎體厚重,釉層透明勻凈,后期燒制成薄胎厚釉青瓷,分白胎和灰白胎兩大類。白胎瓷,釉色有粉青、豆青、梅子青,紋飾有凸弦紋、浮雕蓮瓣和堆貼的牡丹、雙魚紋等;灰黑胎瓷,胎薄而堅硬,釉色有粉青、墨綠、蟹殼青等,釉層有細密開片,稱“百圾碎”。器口因釉下流而呈紫色,圈足無釉處呈現鐵色,有“紫口鐵足”之稱。元代產量大增,品種豐富,有各式碗、盤、杯、瓶、爐、執壺及瓷塑、佛像等。釉色以青黃為主,盛行刻、劃、印、貼、堆、塑、鏤、雕和褐色點彩等多種裝飾手法。1988年國務院公布大窯龍泉窯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德清窯
德清窯,在今浙江省德清縣,年代為東漢至南朝,是黑瓷和青瓷兼燒的瓷窯,以生產黑瓷為主。青瓷的釉色比較深,一般顯青綠、豆青或青黃色,釉層勻稱,具有較好的光澤。黑瓷胎色較深,釉層豐厚,較好的產品釉面滋潤,烏黑發黑如黑漆,釉內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器物種類有碗、缽、碟、盆、罐、耳杯、香爐、唾壺、虎子、燈、盞托以及盤口壺、雞頭壺等。德清窯瓷器造型簡樸實用,盒、槅、筒形罐、盤口壺和雞頭壺等器物都配制了器蓋,蓋口密合,更適合于盛放食物。裝飾工藝十分簡單,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劃數道弦紋,或在青釉器上飾幾點褐色點彩,也有褐彩書寫文字的。東晉以后,在部分碗、盤和壺上劃復線蓮瓣紋。德清窯燒造歷史并不久長,但它燒制的高質量黑瓷,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
五、婺州窯
婺州窯,窯址分布在今浙江金華地區,此地唐宋時稱婺州,故名婺州窯,為唐代著名青瓷產地之一。始燒于漢代,到六朝時,在漢代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尤其到了唐宋時期,制瓷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元以后衰落。早期的產品,由于受越窯的影響,以青瓷為主,但也有少量的黑瓷。瓷物因胎體粗糙,故大部分器表往往施一層化妝土。唐代以生產茶碗而聞名。宋元時期,青瓷碗、盤的釉色和紋飾多與龍泉窯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