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舍窯起始于晚唐五代,興盛于北宋中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據南縣博物館館長揭小華介紹,白舍窯以燒制青白瓷(影青瓷)而著稱,制作工藝精湛,產品不僅銷往國內市場,還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得到官方的大力扶持。在元代蔣祁《陶紀略》一書中就清楚地記載:“謂與景德鎮競爭者有白舍窯也。”可見當時白舍窯制瓷工藝水平之高、產銷之旺。歷史上也因此把南豐白舍窯與景德鎮窯、吉州窯、洪州窯、贛州七里鎮窯并稱為“江西五大名窯”。新中國成立之初,白舍窯遺址被列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葵口碟、梅花盞等瓷器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曾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出土陶瓷展覽會”上展出。至今在白舍鎮白舍村還保存著古窯遺址34座,窯體堆積物20余座。

南宋南豐白舍窯青白釉醬色釉口素面盤
口徑:142mm 高:35mm 足徑:46mm
白舍窯瓷器胎薄而白、質密而堅、釉色晶瑩,有著“瓷中之玉”的美稱,種類多為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不乏精致的高檔瓷器,如蓮花瓣的溫酒壺,弧形葵口劃花碟、茶盞等,還生產青釉臺燈、粉盒、瓷枕、堆塑瓷俑、佛像、祭祀供器、墓葬器等;在制作工藝上,白舍窯從淘泥、制坯、梳篦劃花到最后燒制成精美瓷器,工藝繁多,圖案裝飾簡潔卻不單調,迎合了當時人們平淡自然的生活情趣,深受百姓喜愛,這也為白舍窯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鼎盛時期,白舍窯建有窯口99座,整個窯區綿延2.5公里,場面異常壯闊。
然而,制瓷業的發展需要優質瓷土作支撐。由于當地瓷土儲量不足,加上運輸條件有限,至元末,白舍窯陷入了瓷土資源嚴重匱缺的境地,許多窯戶停工停業,有的遠走他鄉謀求發展,于是在與景德鎮窯的競爭中,白舍窯逐漸敗落下來。
明清時期,白舍窯也曾有過散戶生產,但終究未能形成規模,白舍窯從此掩藏在歷史的塵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