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北方的著名窯廠,自宋至明,竟然有近四百年不為當朝文人所賞識,文獻中也罕有記載,甚至還有“雜器窯”的蔑稱。也許有的讀者已經猜到,它就是位于河北磁縣一帶的“磁州窯”。
通過傳世品和歷年的發掘資料,人們已經熟知磁州窯的產品風格。枕是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比如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白地黑彩馬戲枕,一人身著緊身衣褲倒立在馳騁的馬背上,馬四蹄騰空,似乎要將馬戲者甩下馬背,驚險刺激,扣人心弦。匠師們筆調簡潔,形象生動,質樸粗獷,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有的瓷枕上還題有詩詞、諺語、警句,甚至器物用途等。如“眾中少語,無事早歸”、“忍”、“有客問浮世,無言指落花”等提醒出門在外的人明哲保身的出世態度;“醉鄉酒海”、“風吹野外十里香瓶”、“梨花白”等專門為盛酒制作的;“牛羊千口”適合塞外牛羊販子的口味;“招財利市”則為了迎合商人的胃口。
除了瓷枕外,磁州窯還生產碗、盤、碟、盆、壺、罐、缽、瓶、燈等日用之物,胎釉較粗,裝飾技法有繪、劃、剔、刻、印等,常見白地黑彩、白地劃花、白地剔花、珍珠地劃花和白地紅綠彩。以“白地黑花”為代表的裝飾,以黑彩代墨,以瓷坯為紙,把我國制瓷工藝與傳統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此外,釉下黑、褐彩、文字等裝飾也是獨樹一幟,質樸豪邁、實用美觀的藝術風格歷來為老百姓所喜愛。磁州窯釉上紅綠彩的創新對明、清時期景德鎮釉上彩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磁州窯的裝飾風格為各地窯廠所爭相模仿,影響深遠。
那么如此重要的磁州窯,為什么不為當時的文人所賞識呢?也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質樸”吧!一是它的器形質樸,磁州窯的產品多為民間日用瓷,與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密切相關,由于制作成本低,工藝往往比較粗糙,這在文人眼里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二是它的裝飾質樸,磁州窯的裝飾題材通常把老百姓日常喜聞樂見的事情,以詩詞書畫的形式概括出來,如花鳥蟲魚,嬰戲以及唐宋詩詞、通俗詩句、民諺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由于匠人的知識水平有限,常出現錯字漏字的現象,這必然會遭文人們的嘲笑,自然也就罕見于他們的筆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