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窯
浙江境內越窯以外著名瓷窯。窯址在浙江金華。唐陸羽《茶經》列其為青瓷窯第三。始于三國,唐宋時窯場遍于金華、蘭溪、東陽、永康、武義等縣,至元代仍有窯場繼續燒造。婺州窯西晉晚期開始使用紅色粘土做坯料,燒成后胎呈深紫或深灰色。由于使用白色化妝土,釉層滋潤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黃中微泛褐色。釉面開裂,并有奶黃或奶白色晶體析出,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現象。宋婺州窯精品中,還有青翠、豆青、草青、粉綠等色,并有光澤感。婺州窯歷代制品屬民間用瓷,器類少于越窯,主要是盤口壺、罐、盆、碗、瓶等日用器皿,多數制作較為粗糙。三國西晉時曾生產豬圈、水井等明器,唐以后生產過多角瓶、堆紋瓶等明器。瓷器造型類似越窯、甌窯,風格在樸實大方;裝飾簡樸,均為刻劃花紋。
臧窯
清代沿明制,在景德鎮設御廠,經辦官窯器,但實行“官搭民燒”制。且習慣上以督窯官命官窯名,著名者均在清前期。臧窯即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應選在景德鎮督造的官窯。單色釉成就最大,以鮮紅(豇豆紅)為最著。其余諸色俱備,有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尤佳。其澆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者亦美。青花和五彩瓷,雖出于宣德、成化窯作法,而更超越宣、成。
甌窯
古代瓷窯。在浙江溫州、永嘉、瑞安一帶。浙江境內僅次于越窯的制瓷業集中地。始于東漢,終于宋。晉杜毓《荈賦》:“器擇陶揀,出自東甌”,潘岳《笙賦》:“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醽”。甌窯瓷胎呈色較白,胎質細膩,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時稱“縹瓷”。晚唐前后,釉色純青或青黃,滋潤如玉。甌窯品種,大多與越窯相同,且注重藝術造型。晚唐時碗、盤、壺、盞托等仿花果造型,活潑秀麗。
醴陵窯
在湖南醴陵。清代為南方著名瓷窯之一。以白瓷和釉下彩瓷見著,青花亦頗盛行。白瓷胎質細潤,釉面光潔,與景德鎮窯、德化窯鼎足而立。二十世紀初,創造釉下五彩瓷,胎薄膩、釉潔白,花紋晶瑩潤澤,不易磨損,經久不褪色,清末曾先后參加過幾次博覽會,均獲得一等金牌獎。建國后,醴陵瓷器有了很大發展和提高。釉上色料由五種發展到二十余種,通過調配還可變成上百種復色;并發展了釉下貼花、印花、噴花等裝飾新工藝。六十年代初成立了專燒釉下五彩瓷的群力瓷廠。1979年,醴陵釉下五彩餐、茶具獲國有金質獎。除日用瓷外,陳設瓷品種也很豐富,有大型瓷板畫屏風、大型花瓶、大小掛盤、薄胎瓷等。另外還有瓷塑人物和動物。
盞窯
南宋民間瓷窯。在江西鉛山縣新安鄉盞窯里。“盞窯里”應是古代沿用下來的鄉里名稱。盛產黑釉茶碗,古代稱茶盞,故名盞窯。除茶盞外,也燒制一些與茶具有關的器具,如茶罐、湯壺和儲水壇等。
盂縣窯
古代瓷窯。文獻記載最早見于《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窯址。產品以白瓷為主。裝飾有印花、刻花等,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鐵店窯遺址
鐵店窯遺址位于浙江省金華縣瑯琊鎮鐵店村及其周圍的山坡上,其年代上起北宋(公元960年),下至元代(公元1271年)。
鐵店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和乳濁釉瓷器,以乳濁釉瓷器為主。乳濁瓷器是鐵店窯最具特色的產品,種類不但有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器,還有三足鼓釘洗、鬲式爐和花盆等。乳濁釉是一種二液相分相釉,燒成后,呈天青、天藍、月白色,均具有繭光般幽雅的藍色光澤,沒有帶銅紅斑彩的,藝術效果頗佳。器物紋飾以素面為主。
鐵店窯乳濁釉瓷器與北方同時期的乳濁釉瓷器有明顯的區別,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中元代燒制的乳濁釉瓷器曾遠銷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