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窯
唐代瓷窯。在山西渾源?!洞竺饕唤y志》和《渾源州志》中提到的渾源瓷窯有青磁窯、大磁窯、磁窯口和磁窯峽等。產品以白瓷為主,有許多外施黑褐釉、里為白釉的碗;此外還燒制黃褐釉席紋小罐。
吉州窯
宋代南方著名民間瓷窯。窯址在江西吉安永和鎮。隋至宋,吉安稱吉州,故名。又因燒造地點在永和鎮,也稱“永和窯”。始于五代,盛于宋代,至元代衰落。有青釉、綠釉、白釉、黑釉和彩繪等。白釉相傳以舒翁及其女兒舒嬌所制的最佳。黑釉花色較多,有滴珠、鷓鴣斑、玳瑁斑,有繪龍鳳紋的。技法應用灑釉、貼花、剔花和印花等。新創的木葉貼花和剪紙貼印手法,具有民間藝術的獨特風格,是吉州窯的代表產品。同時燒造出了萌芽狀態的青花器和玩具及人物瓷雕等。
東窯
宋代北方著名民窯。亦稱“董窯”。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以東的陳留縣,故名。但未發現窯址。以東青器見著,與官窯、哥窯并列。盛于北宋。東青器亦稱“青東器”、“青冬器”。胎骨細致,釉色淡青,有深淺兩種,近似“汝器”,但無蟹爪紋,多紫口鐵足。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格古要論》對哥窯產品作了描述。其特征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在浙江龍泉的溪口、瓦窯墻等地發現有符合上述特征的窯址。產品造型及釉色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相近?!陡窆乓摗氛J為是仿官窯的作品,并定名為烏泥窯。與官窯區別在于:不用支釘式托具支燒,釉面略現浮光,另有一種珍貴的傳世哥窯瓷器,流傳在世界各地,也具有上述特征。這種瓷器厚胎;釉的乳濁性較好,色調淡雅,多為米色或粉青色;紋片用人工著色,有“金絲鐵線”之稱;用支釘式托具支燒。文獻記載的哥窯窯址至今未找到。
崔公窯
明代景德鎮著名民窯之一。據記載,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崔國懋,善仿宣德、成化年間瓷器,著名一時。他所仿的宣、成器物,盞式較宣、成窯為大,頗為精美。其它青花和彩色也一樣。為當時民窯之冠。世稱“崔公窯”。
柴窯
古代著名瓷窯。窯址傳幫帶在今河南鄭州一帶,但迄今未發現。傳為周世宗(柴榮)時所燒造,故名。據文獻記載,所燒瓷器有“雨過天晴云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贊譽。
建安窯
見“建窯”。
建窯
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江官屯窯
遼、金民窯。在遼寧遼陽市江官屯。始于遼晚期,盛于金。窯場很大。以燒白釉粗瓷為主,也燒制白釉黑花器、黑釉器和三彩器等,所燒器物,均施化妝土。白釉色白而微黃,多杯、碗、盤、碟、瓶、罐等;黑釉色純黑,多粗糙大器
階級窯
陶瓷窯爐的一種。以福建德化地區出現最早,也最著名。日本瓷窯受德化階級窯影響很大,并把其“估計為串窯的始祖”。階級窯依山按10~20°傾斜砌筑,長15~20米。最初形式為宋代的分室龍窯,至明代演變為一個個單獨的窯室。一窯約有五至七室,后室窯底高于前室窯底,隔墻下部有通火孔。燒前室時,火焰自窯頂倒向窯底,經通火孔依次通過后面各室,最后自窯尾排走。所以全窯就是一個大龍窯,而每一室又是一個個半倒饅頭窯,它既有龍窯的優點,又比單個饅頭窯優越。
介休窯
古代瓷窯。窯址在山西介休洪山鎮。亦稱“洪山窯”。創燒于宋初,歷金、元、明、清數代,燒瓷歷史達千年之久,為北方瓷窯所少見。宋代燒瓷品種較豐富,除白釉瓷外,還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瓷等。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剔花、釉下彩繪和鏤雕等。白釉印花大都受定窯影響,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但不講求均衡對稱。褐釉盤、碗、洗等器物也大量運用印花裝飾,盤洗器飾以嬰戲蕩船紋,為介休窯獨出。介休窯還受磁州窯影響,燒制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劃花、釉下褐彩器和白釉釉下褐彩器等。另有一種白地紅花器,色彩異常美麗,為介休窯絕精之作。
景德鎮窯
陶瓷窯爐的一種。亦稱“蛋形窯”??赡苁菑凝埜G和參考北方饅頭窯,又根據燒松柴的特點發展起來的。窯身如半個甕俯覆,又似半個蛋形覆置,也象一個前高后低的隧道。全長15~20米。窯底前端略低,傾斜度3°左右。窯頭有火箱,火焰經窯體至窯尾,廢氣由蛋形截面的煙囪排出。容積大,約150~200立方米。窯墻與護墻之間填以砂土作隔熱層,熱利用率較好。在同一窯內,根據各部位溫度的不同,可以同時裝燒品種不同的制品。適應景德鎮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瓷器的傳統風格。在控制燒成氣氛和瓷器質量以及燃料消耗等方面,均較龍窯、階級窯和饅頭窯等為優。明清以來景德鎮制瓷所取得的成就,是和這種窯的采用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