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山西省霍縣窯
窯址在霍縣陳村一帶。創燒于金,而盛燒于元。以燒白瓷為主,光素者居多,間有少量印花裝飾。霍縣窯器物胎釉潔白,用支釘支燒,器里及足均留有五個小支釘痕。霍縣窯即文獻記載“彭窯”所在地。元以后燒白地褐花高足杯、碗等器物。
27.山西省大同窯
窯址在大同縣瓦窯溝,這里就是《大同府志》中提到的“青磁窯”。燒瓷時間為金、元兩代。窯址遺物以黑釉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器物有瓶、罐、盆等。裝飾技法有剔花和劃花兩種。剔花作風粗獷;劃花線條較細,以復線水波紋稍多見,亦見有劃花水波游魚者。
28.山西省懷仁窯
窯址在懷仁縣。金、元時期瓷窯。以燒黑釉瓷為主,器物有弦紋瓶、大口罐等。劃花裝飾者較多,線條簡練,釉面烏黑晶瑩。大口罐的口較厚,與大同窯的口沿削平不同。釉有的產生油滴結晶,但發現不多。除黑釉外,還燒白釉、白地黑花、醬釉品種。
29.山西省渾源窯
窯址在渾源縣。發現窯址3處,以古磁窯燒造年代最早,始燒于唐。窯址遺留不少白釉、黑釉碗、罐標本。度紋裝飾與河南瓷窯作風相同,里白釉外黑釉碗具有地域特征。金元兩代盛燒雁北地區常見的黑釉剔花瓷。此外,還有青釉、黑釉瓷,白釉劃花、剔花、印花、白地黑花及鈞釉瓷器。該窯所燒造瓷器品種之豐富多樣,在燕北地區是少見的。
30.山西省榆次窯
窯址在榆次縣孟家井,孟家井舊屬榆次縣。宋至明代瓷窯。窯址遺物以黑釉、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白釉瓷多有印花裝飾,線條粗獷,釉色白中閃黃,因系疊燒,碗心有一圈無釉。黑釉瓷也有以印花裝飾者,但數量較少。還發現少量醬釉、青釉印花、白地黑花瓷器標本。
31.山西省陽城窯
窯址在陽城縣畔溝。金代瓷窯。燒造器物以白釉瓷為主,裝飾技法見有劃花。器形有折腰盤、碗等。
32.山西省平定窯
窯址在平定縣柏井村。唐代至金代瓷窯。平定窯的燒瓷歷史歷經唐、五代、宋、金時期。平定距河北較近,因此所燒造瓷器在造型、釉色、裝飾上受到邢、定兩窯的影響。以燒白釉為主,兼燒黑釉,裝飾有刻劃花、剔花、印花。
33.山西省河曲窯
窯址在河曲縣陽坡泉與硬地節。金代瓷窯。陽坡泉燒造白釉、黑釉器物。白釉瓷有盤、碗、盆等造型。裝飾技法主要有劃花、印花等,劃花線條均為細線條。不上化妝土者釉呈灰青色,為河曲窯瓷器特有的色澤。黑釉器物有刮釉疊燒的碗,數量較多,此外還有弦紋供器。
34.山西省盂縣窯
窯址在盂縣磁窯坡村。宋金時期瓷窯。該窯以燒白瓷為主,白釉器物有光素者,也有印花、刻劃花裝飾者。白釉器物一般施化妝土,較粗者不施化妝土。除白釉器物以外,還燒造白釉黑花、絞胎、黑釉瓷及低溫黃釉陶等品種。
35.山西省交城窯
窯址在交城縣。唐代至元代瓷窯。唐代燒瓷品種以白瓷產量最大,還發現黑釉斑點拍鼓標本。宋代仍以燒造白瓷為主,裝飾技法有凸雕蓮瓣紋、釉上赭彩彩繪、珍珠地劃花、劃花等。除白釉瓷以外,還燒黑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