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五代時期
這一時期的窯址僅發現Y33、Y34兩處。這兩處窯址均處在縣內中部略偏西的三橋鎮區域內。從窯址的產品質量和制作工藝、風格等方面分析,并和前期窯址相比較,已有了一些明顯的差異,而且風格上也發生了一些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器形、裝飾和施釉等幾個方面。產品出現了帶系罐、帶流壺等,這些在前期的窯址中均是較為少見的。從裝飾和施釉方面觀察,也有了許多不僅相同的地方,如一些器物的肩部僅飾一圈弦紋作為裝飾、素面器物較多、施釉較薄呈淡黃色,胎質也不夠堅致、產品的風格發生了變化等。總結發現,這一時期的古窯業,經過了隋唐等時期的輝煌以后,己風光不再、明顯走向了下坡。
(7)、兩宋時期。
這一時期的窯址共發現6處,主要分布在洛舍、三橋、城關、二都等德清縣的中部地區。這一時期的窯址產品在質量上繼續有所下降,產品的釉色.呈青黃、或青褐等,且釉層也較薄,器形也不如前期那樣規整了,有些窯產品的胎明顯變厚且粗糙。產品主要有:罐、壺、注壺、碗、甕、韓瓶、油燈等,四系罐仍繼續流行。產品的裝飾極為簡單,基本沒有紋飾,有許多器物均為素面。在窯具的使用方面也沒有大的變化,但在Y36三橋丁家濱窯址中,又發現了隋唐以前已消失;流行于商周時期的墊珠窯具。
Y40城關金星村梅花墩窯址,是德清地區目前發現時代最遲的一座窯址。調查發現,這一窯址中有一些胎呈淡褐色的薄胎、器表施于褐黑色釉的產品。觀察和分析發現,這一時期的產品質量總體上卻有了明顯的提高。考古資料顯示:南宋時期褐黑胎產品是一種典型的特色產品,但由于梅花墩窯址現場破壞比較嚴重,所以掌握的資料可能不夠全面。現根據獲得的一些標本,只能作一些大致的描述,有關問題將有待進一步深入調查。總之,隋唐以后、五代開始至兩宋,是德清地區古窯業經歷了一個逐步走向衰退的過程,這一時期的產品質量已無法再同前期想比了。因此,雖然Y40城關金星梅花墩窯址的產品質量已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己無法挽救古窯業在這一地區已開始逐步走向消亡、最后完全停燒的局面。根據目前的調查發現,德清地區的古窯業大約在南宋之際已完全停燒了。
四、結 語
根據浙江省境內的地理特征,古代的錢塘江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將全省分成了南(上八府)、北(下三府)兩個自然傳統區域。考古資料顯示,全省內的古窯址分布,也基本可按這兩個區域概念來劃分。這兩地除區域大小有著明顯的區別以外,古窯址數量的多少同樣也區別較大。調查發現,錢塘江以南地區主要分布有:上虞窯、越窯、甌窯、婺州窯、龍泉窯等窯址。時代較早的窯址主要分布在上虞、紹興、蕭山等地。錢塘江以北地區的古窯址,則主要分布在杭湖平原東苕溪沿途的吳興與德清的交匯處,以德清縣的中部地區為重要分布區。從地區觀念來分析,錢塘江以北的杭嘉湖平原,地域廣闊、方圓百罩,人口稠密、水陸交通極為方便。這里陶瓷器產品日常用量相對應較大,加上古代葬俗習慣,用于墓葬的冥器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兩項相加其需求量就更大了。依托水上交通運輸之便,這里的陶瓷器產品可以快捷地銷往各地。這些有利的因素,無疑給這一帶古代陶瓷產業的萌芽、創建和發展等,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考古資料顯示,越國的都城紹興周圍富盛、蕭山的進化區等地,也曾發現了一些東周時期的原始瓷窯址(2)。德清地區戰國原始瓷窯從器物造型到胎釉特征都與紹興、蕭山的原始瓷窯產品相同,這些發現為研究越國原始瓷手工業和我國陶瓷業的早期歷史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3)。調查顯示,東苕溪沿途德清地區古窯業和周邊錢塘江以南等國內一些地區相比較,在規模上可能不占優勢,這可能和原料(燃料)短缺、社會動蕩、戰爭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據現有的考古資料顯示,國內一些早期的原始瓷窯址尚并不多見。浙北東苕溪沿途古窯址的分布,目前所知除黃梅山窯址以外,其它窯址均分布在德清縣的城關、洛舍、龍山、二都等中部地區。吳興與德清兩地春秋時為吳越兩國的交界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戰爭等方面因素,春秋時期這早里兩國的邊界往往存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2003年4月的初春期間,德清縣洛舍龍山一帶出土了一件越文化青銅禮器“權杖”(圖五)。權杖是古老的原始權力之象征,也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越文化傳統器物。研究表明,這件權杖應是當時越國一部落首領所佩帶的最高級別青銅禮器。經專家鑒定后認為,權杖的時代應在春秋中期左右。這無疑給我們提供了;春秋時期這一帶屬越國勢力范圍的有力證據。這一帶除分布著許多古窯址以外,還蘊含著許多其它類型的史前文化遺存。沿東苕溪從南面的余杭良諸一帶北上、至湖州地區著名的錢山漾良諸文化遺址,兩地相距僅50余公里,途徑德清縣的三合、二都、城關、鐘管、洛舍砂村,吳興縣埭溪的營盤山等地。這些地方分布著許多馬家濱、松澤、良諸、馬橋、商周等各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這些豐富的區域文化資料,無疑為我們研究它們與這些古窯址之間的歷史淵源關系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重要的線索。調查發現,從德清洛舍鎮的砂村往西北至吳興縣的龍山、埭溪鎮、菁山等湖州市境內,也發現了許多時代與風格特征相同的原始瓷和印紋陶合燒窯址、兩晉等一些時期的青瓷窯址等。“湖州漢代窯址的產品又與太湖對岸江蘇省宜興丁蜀鎮漢代窯址的產品更趨一致”(4) 。這些資料無疑反映了,這些地區相對時期基本相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和風俗習慣現象。湖州青山黃梅山,是已知我國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原始瓷窯址之一,在該地區已發現了商周時期的原始瓷遺存(5)。筆者認為,黃梅山窯址高把竹節形制豆,從其產品的器形上分折,和良渚文化同類器型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它們之間是否有著一些遺傳因子呢尚有待深入研究。資料顯示,黃梅山窯址一式高把豆上的竹節把形制和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豆相似(6)。一式罐以及菱形紋套云雷紋的裝飾,與上誨馬橋文化遺址第四層出土器物紋飾一致(7);矮圈足喇叭形豆與江山西周早期原始瓷豆、以及湖州堂子山石室土墩墓遺存早期原始瓷豆接近(8);與德清獨倉山西周早期墓葬(D3M1:7)原始瓷豆(9)也非常相似。這些出土器物產品是否出自這一帶的窯址呢?從客觀上分析,這種可性是存在的。“我們認為,黃梅山窯址的大致年代,其上限應早于江南石室土墩遺存時期”。(10)
1976年3月初,德清縣東部地區新市鎮東北約四公里的“皇玟堆”,發現了一批早期墓葬殉葬品,出土了筒形器、罐、尊、卣、鼎、碟等原始瓷器共二十七件。據資料介紹,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大多數器形較大,制作比較規整,胎土末經充分淘洗,部分器物尚能見到一些沙粒,胎色灰黃,胎壁稍厚處燒結和度不大好,有的器物局胎壁有氣孔、氣泡,致使器壁高低不平。大件筒形器可以明顯看出采用泥條盤筑法制作的痕跡。器表大多飾有云紋、變體云紋、水波紋問以橫F紋,也有戳印圓圈紋的。另外還有用絞索狀飾環形假器耳及S形、羊角形附加堆紋作裝飾等(11)。經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器物的紋飾特征和我們在本地相關窯址中采集到的標本基本一致。另外,資料中描述的一種絞索狀環形假器耳等器物裝飾形式,在窯址采集品中也同時被發現。德清“皇墳堆”出土的這批原始青瓷從制技術上看,與紹興地區出土的春秋時期原始青瓷器相比,無論是制作技術、器形的規整程度、釉層的均勻與否、燒成溫度及胎融結合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差別,相比之下,前者要顯得略為落后。因此,可以將這批器物的時代確定在上限為西周、下至春秋時期(12)。綜上所述,“皇墳堆”出土的這批器物應是本地窯址所產無疑。根據前幾次的普查資料記錄,本文在介紹和描述原始瓷窯址遺存時,將一些胎較厚且較大、表面飾有云紋等的原始瓷產品稱為“甬鐘類”器物可能有別,它們可能應是一種和“皇墳堆”出土器物大致相同的產品類型,或可以稱作筒形器、筒腹罐等。Y2.Y4等窯址采集到的標本。 “皇墳堆”出土的原始青瓷筒腹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