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彩瓷是在五彩瓷的基礎上,由琺瑯彩衍生出的一個新品種,它是在五彩所用的色料中摻以俗稱“玻璃白”的氧化鋁、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有意減弱色彩的濃艷程度,使用紙本繪畫的渲染和沒骨畫法涂飾花紋層次,色階繁多,色調溫潤柔和,因彩色出現濃淡凹凸的效果而有明顯的立體感。胎質潔白無疵,有的含鐵量只有0.7%~0.8%。所繪花鳥蟲魚形態逼真,其精者甚至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充分反映了雍正時期制瓷工藝的精致細美。
粉彩瓷的出現,與“瓷胎畫琺瑯”,即“琺瑯彩”有密切的關聯。它之所以在中國漫長的陶瓷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僅因其工藝精美,更因其背后是持續至今的近現代中西交流的大背景。
清朝初年,滿清皇帝身邊聚集了一群來自歐洲的“飽學之士”,這些西洋人行走清官,向滿清上層社會和知識階層介紹西方科技和文化。這其中有通曉漢語詩文和歷史的法國傳教士馮秉正、精通音樂的葡萄牙人徐日升、以畫家身份入宮的意大利人馬國賢、供職譯學館的意大利人德里格、為康熙做過翻譯并每天入宮為他講授幾何學的法國神父張誠、深得康熙信任并和張誠一起在宮中建造化學實驗室的通曉滿文的法國學者白晉、在清官造辦處供職的法國琺瑯師格里弗雷、雍正元年入供內廷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諳熟中西歷法的意大利人閔明我、隨康熙前往熱河行官教授貴族子弟的法國漢學家巴多明等,他們在中西交流史上是值得紀念的人物,對中國傳統文化西傳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這一時期,歐洲各地的工藝美術品隨著來華使臣和傳教士紛紛涌入。在諸多的洋貨中,華麗高雅的琺瑯工藝品在康熙皇帝的眼中似乎比當時流行于世的五彩、斗彩更適合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當時由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來華并在康熙內廷供職的法國學者洪若遂寫信回國,于是,一批精美的琺瑯工藝品被運進清宮。
從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后,清宮便開始使用進口的胭脂紅、玻璃白等顏料試制琺瑯器,并邀琺瑯師格里弗雷正式入職清宮造辦處主持研制用瓷胎取代歐洲琺瑯在銅胎上色的方法。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瓷胎上繪制琺瑯彩基本試燒成功,作品多為小型日用器皿,如盤、碗、瓶、壺之類,但繪制不精,慣用色地填彩花卉或加寫文字,紋飾比較簡單,色彩濃艷深厚而凝重,所用琺瑯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有紅、黃、白、粉紅、藍、紫、綠、黑等色。
康熙琺瑯彩的裝飾主要以花卉為主,由于有西洋畫師參與制作,所以或多或少受到了當時流行于歐洲的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那種豪華富貴氣質恰好迎合了清宮講究排場追求華麗的裝飾心理。
雍正皇帝即位后,他對琺瑯彩的酷愛與康熙皇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經常親自參與琺瑯彩畫稿的設計和修改,對于原料也要求嚴格,因而琺瑯彩制品較以前大有改進,胎質潔白無瑕,色彩細膩華美,有的器物薄如蛋殼,彩繪也從康熙時期僅限于花卉圖案演進到與中國工筆畫重彩風格日趨一致,而且由于受西洋畫的影響,比工筆重彩的層次更加豐富而有立體感,其章法布局則基本遵循中國傳統繪畫融詩詞、書、畫、印于一體的格局,在瓷器的畫面上以優美娟秀的小楷詩句補白,并間以各式印章與詩詞相呼應。那些以陰陽文篆寫的、金石味極濃的印章,附在詩句之首位或畫面的空白處,增添了瓷器的書卷氣。而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粉彩瓷的繪制,使景德鎮的瓷器裝飾在清中期以后與同時代繪畫的關系更加緊密。
雍正彩以繪畫為主,兼用刻、印、劃、堆塑和鏤雕工藝。繪畫上承康熙的清秀典雅風貌,筆觸更精細纖柔,構圖疏朗,簡潔清晰?;B畫多受畫家惲壽平“沒骨”繪畫影響;山水畫則仍以當時盛行的四王畫為宗,只是設色比康熙時淺淡,畫筆更為細膩;刀馬人物等傳統故事畫面繼續盛行;仕女人物時常有漢裝形象,身材和面部修長清秀,與當時崇尚纖弱仕女的風氣有關。紋飾中,花卉內容最豐富,常見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
進口的西洋料到了不能滿足宮中琺瑯彩對中國傳統繪畫意境執著追求的地步,于是,宮中制瓷高手開始自制琺瑯彩料,經過長期努力,終于制作出了18種琺瑯彩色料,比從西洋進口的琺瑯彩還多了9種。
琺瑯彩雖然富麗豪華,又有較強的寫實性,但由于色料昂貴,不易普及,只能在宮廷小范圍內繪制。康、雍、乾三朝所燒畫的琺瑯器多用藍料、胭紅料堆寫年款,康熙琺瑯彩款識多用楷書寫“康熙御制”四字,雙層方邊外寬內窄;雍正款識筆體以仿宋體字為主;而乾隆款識比前兩代增加了篆書款。這也是判別清初琺瑯彩的重要依據。這類瓷器由于使用了比較貴重的彩料,加以繪畫精工不同凡俗,當時為宮廷獨有,除個別作品賞賜給了重臣外,平常人極少得到,也正因如此,后來仿品迭出,甚至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景德鎮的陶瓷藝人在傳統的五彩瓷料中加進溶劑,以降低材料的濃艷度和燒成溫度,使明艷的五彩色變得柔和淡雅。“玻璃白”是粉彩中最重要的顏色,在粉彩顏料中一系列不透明的粉彩顏色,如粉黃、宮粉、松綠、粉翡翠等,這些顏色都含有“玻璃白”的成分,其特點是不透明,粉質輕軟,有一定厚度。另外,粉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畫面上處理衣服或花瓣之類層次變化多的地方,用“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較鮮艷的顏色渲染,就能繪出如琺瑯彩般的立體效果。
由于粉彩瓷的顏色種類豐富,并且色澤柔和,表現手段比青花、五彩更加多樣,通過顏色的洗染、烘托,能使表現的對象更具真實感和立體感,因此甫一上市,便受到了普遍歡迎,不僅在官窯的生產中占了主流,在民窯的作坊中也大量生產,很快取代了五彩瓷在市場上的份額。雍正、乾隆時期是粉彩瓷發展的高峰,官窯的粉彩瓷至精至美,民窯的粉彩瓷生動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