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識李明同學,是在中國啟動改革開放的1978年。
當年,他攜河南省“素描冠軍”的優異成績步入景德鎮陶瓷學院,而我調入景德鎮陶瓷學院執教“老三屆”也是一年前剛發生的事兒。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我春風得意精神爽,陶藝創作就此漸入佳境,入中國最高陶瓷學府求學,恰同學少年,李明與他的同學們也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教學相長,后生可畏。作為李明的授業解惑之師,我期望他能在陶瓷藝術上大展身手。
李明同學1982年畢業后,再入“周門”,在我的陶藝工作室抓泥巴、樂陶事,積十數年。 2008年盛夏我到河南采風,見到李明同學,他的藝術創造終于“爆發”在他的陶藝作品上。
20世紀80年代,我去過鈞瓷之都神垕兩次,做了一些作品,畫過一些釉彩掛盤。在我的陶藝館里,這些作品都是我的珍品。2008年在鄭州,我與河南工藝美術學會會長張玉骉先生曾談到,河南北宋三大官窯要發展,動力是創新。汝瓷潤澤如玉,官瓷厚重磅礴,鈞瓷窯變神奇,三大官窯的釉色,是我們雕塑與造型藝術的最好、最美的外衣。
而今我看了李明同學的陶藝作品終于“爆發”,有了自家風貌,我很高興。高興的是,他開拓性地闖出了一條當下河南陶瓷藝術必須踏上藝術再造的必由之路,破除了鈞、汝、“官家陶瓷”游走在瓶、罐、碗等之上的千年崇拜,從而創作出一批具有河南厚重傳統內涵的陶藝作品。他的作品,以當代陶瓷雕塑表現手法,根植河南鈞、汝、官的官瓷,名瓷的泥、釉、火的傳統,質樸而精彩連綿,非常得體地讓三大官窯釉色變幻在他的達摩、鐘馗、羅漢等作品上。他的作品,實現了我的夢想,我欣喜在心;他的成就,超出了我對他的期望。李明同學在陶瓷藝術大道上走了一大步,無愧于是我的好學生、我的得意門生。當然,我也能因此而倍感欣慰。還要感謝景德鎮陶瓷學院其他高師,還有李明同學的自我勤奮。
河南陶瓷根深葉茂,河南陶藝大有作為。盡管我的年齡已經直追道家祖師、河南先哲老子,但我會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去河南,在河南建立一個陶藝工作室,為李明乃至河南陶瓷加油。李明同學,別懈怠,我在為你鼓掌加油!
周國楨
中國陶瓷教育家,中國現代陶藝泰斗,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