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門頭溝區龍泉務窯始燒在遼初、終于金代,屬于遼白瓷,總面積2.76萬平方米,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一處遼金瓷窯遺址。該遺址1958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83年曾出土佛像3尊,同時出土的還有高足蓮座和帶遼“壽昌五”年款的三彩釉片。1990年至1995年,窯址共考古發掘1270平方米,出土各類器物共8000余件。
龍泉務窯的考古發掘證明,其產品有精、粗兩類,大量的是日用粗瓷,亦有少量高檔精品白瓷。高檔精品白瓷的工藝,是從定窯燒造工藝傳來的。在這個窯址中還發現有三彩器。遼三彩是遼代陶瓷工藝中有代表性的產品。經化驗分析得知,龍泉務窯址中的三彩器是含堿鈣的硼酸鹽釉,證實我國在一千年前已使用無毒的硼釉,這在世界上應屬創舉。但是,我國使用硼釉的技術卻如曇花一現,除在北京遼代龍泉務窯址中發現,并沒有繼承下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遼代制瓷工藝基本上是繼承了五代和北宋的傳統。從目前考古發現的情況來看,契丹貴族消費的高檔瓷器,幾乎都是來自五代和北宋諸名窯的產品。在已發現的契丹貴族墓葬和塔基中出土的瓷器,早期有越窯和定窯,其后有景德鎮窯。這一發現一方面說明,契丹貴族和篤信佛教的信徒們一致認為,當時的高檔瓷器是五代和北宋一些名窯的產品;另一方面也反映遼國境內燒造的瓷器工藝水平遠遠不如中原地區。所以,契丹貴族便采用掠奪的方式,或是迫使吳越和北宋以進貢的方式來獲取南方和中原的高檔瓷器。遼國境內所生產的陶瓷器只能是滿足廣大民眾日常生活所需的粗瓷器,因而,北京龍泉務窯所生產的陶瓷產品只能是以粗瓷為主,精品高檔瓷器為輔。這是遼代制瓷工藝技術水平和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所決定的歷史事實。
該窯產品特征是:
釉色: 以白瓷為主,兼燒少量青釉,黑釉.也是燒造三彩器的大窯之一.白瓷胎白堅致,白釉泛青或泛黃,工藝技術和花紋特征與定窯相似。
造型: 器物有葵口盤,折腰盤,.瓶,壺,孟等,彩色有黃,白.綠,器物已見的有菩薩坐像,坐佛像等.龍泉務窯盤,碗里心或足部多數留有4個支燒痕。
裝飾: 部分器物裝飾浮雕菊瓣。
胎中有黑色的斑點,也是區分定窯的主要的特征之一。
龍泉務窯的瓷器在遼南京、金中都遺址(今北京西南城)發現的標本比較多, 以碗碟的殘片最多。當是作為普通日常器皿使用的。
龍泉務窯生產的白瓷中,也有一類極為細致,胎中也沒有黑點,足部處理細膩, 釉色也和定窯非常相似,不太容易區分。原因可能是當年龍泉務窯曾作為遼的官窯生產一些瓷器,品質較高。博物館中不排除有些龍泉務窯被誤當成定窯產品的可能。








2006年因修路 窯址發掘后被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