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家務窯址位于北京房山區之北15公里之磁家務村北,北面緊靠半壁山,南臨大石河。當地產瓷土和煤,自然界為在此建窯燒制陶瓷器創造了有利條件。窯址范圍東西200米,南北300米,是北京地區古窯址中規模最大,燒造年代最久和產品的花色品種最多的一處。
這處窯址的發現具有偶然性。1981年5月筆者隨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共青團團委組織的去房山區孔水洞考察時,在洞內發現大量瓷片和窯具。為什么這里會有這些東西呢?百思不得其解。經了解洞北三里有個村莊叫磁家務。磁即瓷也,磁家務大概就是古代燒制陶瓷的地方吧。當地群眾均稱此處沒有瓷窯址,但一些老人卻說:“這里是古代冶煉金銀的地方,原來是兩個村子,西邊叫金剛村,東邊叫瓦缸村。”這與文獻中記載“瓦窯村在縣北三十八里”的說法相吻合(《房山縣志》),方位距離恰是現在的磁家務。又說:“村北壩階子上還有很多冶煉時用的坩堝呢。”在群眾的帶領下,在現場確實發現有大量坩堝,地邊和斷崖上還能看到一些瓷片和窯具。坩堝內全是裝的釉料。
1965年秋天在這里修建礦區鐵路時,曾出土過大量瓷片、窯具、坩堝和完整器物。有些至今還保留在群眾家里,從而證明這里是一處古代大型窯場。從大量的陶瓷標本看,出土物中品類較齊全,內容較豐富。器物中有碗、盤、盆、瓶、罐、壇、燈和小動物玩具等。釉色分為白釉、青釉、黑釉、青黃釉、醬釉和鈞釉等。花紋裝飾有劃花、刻花、印花和貼花。早期碗多平底寬足,中期以后多圈足。制品分粗細兩種,細者近似定窯器。從出土物的造型、釉色和工藝特點可以看出此窯的燒造年代應為遼、金、元三個時期,遼代創燒,金代有較大發展,元代停燒。遼代主要燒制民間粗瓷,青釉碗最多,胎活粗劣,一般不用化妝土。器物多掛半釉,均疊燒。一般器物內底都有明顯的支痕。從某些平底和寬邊碗看,還保留有晚唐風格。到了金代,無論在胎釉的用料和燒造技術上都有很大進步。如胎釉中雜質及鐵的成份減少,燒成溫度增高,生燒現象不見,胎上開始用化妝土,花紋裝飾增多等。個別器物出現芒口,證明器物已有覆燒,但燒成溫度仍不如龍泉務窯高,所以胎活細而不堅。燒造方法已由支釘疊燒改為澀圈疊燒。即器物入窯前在內底先用旋刀刮去一圈釉面,形成一露胎環。疊燒器物相接觸處,可避免器物之間的粘結。這種疊燒法,減少了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我國北方各窯普遍使用。如山東的淄博窯、河北的定窯、隆化窯和陜西的耀州窯等。磁家務窯受定窯影響明顯,這是由于兩地相距不遠,勢必形成技術上的交流。
到了元代,近似定窯的制品已不復見,但產品的種類、釉色卻明顯增多,有些大中器物和北京墓葬中常見的黑釉瓶、青釉雙系罐及鈞釉器非常相似。這些制品多屬粗砂胎的民間實用品。調查中發現的大量坩堝和發色的熔釉塊。釉料顏色有月白、天藍、孔雀藍、孔雀綠和黑色。經清華大學化學系光譜分析,釉料中黑色主要化學成份是鐵,其它四種的主要成份為銅、鐵、鉛和鉻。經北京良鄉陶瓷廠試驗,將這些釉料施于現在瓷胎上,在1250℃溫度試燒,釉面呈天藍色,很象元鈞釉中的天藍釉,證明磁家務出土的鈞釉瓷片為當地燒制。可見過去北京出土的元代鈞釉瓷器,概劃入河南鈞窯產品,未免失之絕對。1969年北京良鄉窖藏中出土的十二件鈞釉盤和一件鈞釉罐,與河南禹縣鈞窯產品相比,可以看出它的不同。前者地方色彩濃厚,很可能為磁家務窯所燒造。
磁家務窯址,是在繼門頭溝窯址之后又發現的一處大型古窯址。產品的花色種類之多、延燒年代之久是其它各窯所無法比擬的。它的發現,對北京過去和今后考古工作中出土的陶瓷器的排比分析以及對北京陶瓷史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