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西河窯
白水縣位于關中東部洛河流域,燒瓷地點有多處,規模最大的為鄰近縣城的西河村窯址。民國時期當地主要燒造白瓷,用筒形匣缽裝窯,一匣缽裝十幾個碗坯。日用瓷主要為白釉和黑釉罐、碗,民國時期燒造少量青花瓷,當地稱為“藍花”、“木樨花”。大窯裝3萬件坯,小窯可裝千件。釉料從鄰近的富平縣塔山輸入,1958年成立白水縣八一陶瓷綜合廠,燒造日用普瓷。
如今,一件精品詩文畫俱佳的渭北青花瓷價格都在上萬元,甚至十多萬元,越來越受到各路藏家的青睞,有實力的藏家也以收藏各類渭北青花瓷為榮。
青花瓷器造型多樣特色鮮明
渭北青花瓷器造型多樣,從大型瓷缸到碗盤、套盒、塔盒,小到各式文房用具及青花瓶、蓋罐等。碗盤是民間日用瓷最為常見之物,渭北民瓷碗盤有大爐碗、大富子、小富子、高把子、苗沿碗、喇叭碗、月盤、洋盤等諸多種類。碗足普遍比較高以便于手持,這些高把大碗在陜西民間俗稱“老碗”,大量燒制的青花高把大瓷碗正是陜人生活飲食習慣的真實反映。
在胎釉特征上,渭北青花民瓷胎體普遍厚重,胎土加工不夠精細,普遍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釉面玻璃質感多數較好。筆者通過走訪幾位老窯工得知,渭北民窯使用的鈷料均由南方等地輸入。陳爐民間口碑相傳,清朝時候就有從英國運來的鈷料,陳爐鎮解放前使用的鈷料由南方和西安運來,也曾用過日本“鷹”牌鈷藍。渭北窯工把驗料稱為“燒藍”,在鐵板或白瓷碗上沾一點鈷粉放在火爐里燒一下,不走形、不迸、顏色深者為最佳。
渭北青花還有青花結合鐵銹花繪畫的傳統,另外陳爐窯雙色釉貼紙繪畫青花最有地方特色,它以香黃釉為地,在開光形式中采用潔白明亮的白釉,再加青花和黑彩繪出紋樣,這種香黃加白雙色釉飾以青花加黑花紋樣的品種,是陳爐窯的一種獨創。其裝飾風格匯集了濃重醒目的色釉和淡雅青花畫風,深受清末、民國玩家們的喜愛。
在以青花繪畫進行裝飾的同時,清末民國和新中國建國初期的渭北青花瓷上出現了大批署有年款并書寫詩歌、俚語、謎語、對聯等文字的器物,還有不少反映歷史背景的文字,如“民國成立”、“三民主義”、“新生活”、“提倡國貨”、“堅持抗戰”、“還我河山”等,直接表現出當時的社會和歷史,反映了時代背景和民 俗民風,這些產品傳承、記載了地方文化,如“秦腔”、“信天游”等反映出濃郁的渭北高原民俗特色,極具文化內涵和深遠影響。近年來,渭北三大民窯青花瓷受到各路藏家極力追捧,其升值前景被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