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堡窯是耀州窯的前身,宋代黃堡屬耀州治,故宋以后稱耀州窯。長久以來,人們對耀州窯的青釉刻花瓷熟知,并公認其為耀州窯鼎盛時期的代表產品,但宋代以前尤其是五代時期黃堡窯的生產狀況和內涵知之不詳。80年代以后,經對黃堡地區大規模發掘,第一次確定了五代地層,揭露出了五代足跡和遺物,對五代黃堡窯的產品風格和生產狀況有了認識。出土遺物中一批胎體細薄、釉色粉青或天青的標本,及底刻“官”款的標本引起了學術界對五代黃堡窯青瓷的廣泛關注。



考古學家禚振西先生認為,五代黃堡窯是這一時期北方地區最重要的青瓷窯場,它的產品特征和柴窯的“青如天、明如鏡、聲如磬”的記載基本吻合,加之又出土了“官”字款的標本,很有可能是一座官窯,即后周柴世宗的柴窯。另外,也不排除五代黃堡窯燒貢瓷的可能性。這一說法為五代黃堡窯青瓷做了十分準確的定位。



從晚唐到五代,黑灰胎的青瓷一直是窯場的主導產品,而到五代晚期,卻突然不顧窯場環境條件,試制白胎青瓷,并燒成了從黃堡窯到耀州窯整個發展歷史中白度最高的純白胎瓷,如果不是背后一種強有力的支持,這種生產是很難想象的。歷史上能夠如此使窯場不計工本,唯求至美的也只能是皇宮,也就是說工匠是依皇帝的旨意進行燒制的。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五代黃堡窯“官”款瓷器,現已出土了近20片,從底足特征看,絕大部分為碗或盤類,很少見到其它器形,而五代晚期的這批高檔瓷器,品種造型多樣,但無一有“官”字款樣。所以這兩批產品的供應對象和生產方式有何不同,很值得考慮。五代時期,宮廷需要的瓷器是以怎樣的方式生產出來的,后代所謂的“官窯”制度在五代是何種情形,都是需要繼續討論的問題。但無論如何,五代黃堡窯青瓷絕非一般,它所達到的工藝水平和藝術造詣甚至超過了宋代的青釉刻花瓷,曾在中國陶瓷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