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2日,該區文物管理所接走馬鎮文服中心報告稱,該鎮慈云村金銀山公墓施工現場發現大量瓷器殘片,可能為一處古遺址。次日,該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趕赴現場踏勘,初步判定為一處宋代瓷窯遺址。4月14日,市文物局委派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前往現場踏勘并確定該遺址為南宋時期涂山窯系窯址,搶救性發掘工作隨即展開。
該遺址規模約一千余平方米,在發掘現場,考古工作者在出露窯址紅燒土的上方布設5×5米探方2個,并根據窯址的范圍逐步進行擴方發掘,最終發掘出一座保存較好的窯址,出土可復原器物300余件及大量瓷器標本。
“前面是一條排水溝和操作間,這個操作間就是我們通常說的 ‘燒火炕’,主要是窯工往火膛加燃料的地方,后面是窯爐,由窯門、火膛、窯床和煙囪組成,整個窯爐呈馬蹄形,為典型的馬蹄形饅頭窯。”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隊員孫治剛說,“相對來說,這個窯子還是保存比較完整的,不僅有窯爐,還保存有操作間、排水溝和堆煤坑等附屬遺跡,這對我們復原涂山窯系窯址的平面布局結構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從地域上拓展了我們重慶涂山窯的分布范圍”。
同時孫治剛還告訴記者,涂山窯是重慶地區北宋末至元代早期的民間窯系,燒造瓷器以黑釉為主,產品以碗、盞為大宗。現在發現的這個窯爐,從出土的產品特征來看,主要是南宋時期的器物,距今有八九百年的歷史。而且該遺址周圍還分布有大量明、清時期的窯址,表明至遲從南宋時期開始此處已成為一處重要的窯場,延續時間較長。
為有效保護該遺址,專家還介紹,目前他們對已發掘的瓷窯采取了回填保護,同時建議金銀山公墓施工對遺址區域進行避讓;若工程施工確實無法避讓,下一步將按《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而作為在九龍坡境內首次發現的涂山窯系窯址,此處遺址的挖掘將為研究九龍坡區南宋時期的瓷器燒造工藝、燒造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及成渝古驛道等各方面提供極其豐富、不可多得的實物參考資料。
鏈接
重慶涂山窯是中國宋代民窯之一,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較有代表性的仿建窯系民間瓷窯。以黑釉瓷為主要產品,創燒于北宋末,南宋時極為興盛,至元代漸趨衰亡。重慶涂山窯遺址發現于20世紀30年代,涂山窯系窯址在重慶境內廣有分布,有以南岸黃桷埡窯址群為中心分布的巴南清溪、榮昌瓷窯里、合川爐堆子、涪陵藺市等數處規模較大的涂山窯系窯場。涂山窯產品種類豐富,有碗、盤、盞、壺、罐、瓶、缽、杯、托盞、洗、盒、燈、香爐、水盂、瓷塑動物等,以民間日用器物為主。(王嫚 通訊員 張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