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的繩結與陶文都具有文字前身的實際意義。先民以獸皮蔽體御寒,以繩結縛之,綁縛為繩結的實用功能,繩結亦有計數和記事功效: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周易•系辭下》有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可以理解為:在沒有文字的伏羲時代,以結繩記事、治理天下。后世杰出人物發明了文字,并用刀契(鍥)刻在陶器或龜甲獸骨,具有憑證、契約、記載事件的效力和職能。而“繩結”并沒有因文字的出現而廢止,它仍保留著裝飾紋樣的功效,成為傳統文化“中國結”的雛形。
滲透著民族文化的“繩結”:“繩”諧“神”、“結”諧“吉”,注定與宗教色濃郁的“盤長結”相融于歷史的長河,演化為古老、通俗、傳承的中國結;東漢伊始,佛教傳入中國,其中佛教法器八寶之一的“盤長結”雖列為八寶之末,卻代表著佛門八寶的全體,常出現在佛殿、飾物、法器之上,俗稱“八吉”,又稱:吉祥結、幸運結、無窮盤、盤長等。


此品漢代青銅鎏金中國結(圖:上正面、下背面),也稱:漢代佛教八寶盤長鎏金銅飾。它造型優美、形體飽滿,原本滿身鎦金的華裝已被綠銹遮掩,它寵辱不驚,帶著數千年不變的吉祥祝福和美好寓意,傳遞著福祗,里程碑式的見證著漢代“中國結”與“佛教盤長”的相融,佐證著中國結的發展,銹美之下依稀可見的鎏金到更顯歷史的厚重。
在民間,古人喜歡用絲帶編制成各種花結,飾物“結”又被人們賦予不同的情感和寓意。難怪大梁政權的建立者,奉佛敬僧的梁武帝留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以及“繡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象征愛情,表達夫婦恩愛的五言詩句;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結被大量運用于服飾和器物裝飾,才子詞人吟詩作對,自是文風雅致的時期,同樣繞不開三生石塵緣的牽掛,關于“結”的詩賦流傳頗多,其中張先就留有對愛情的感悟:“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中國人凡事喜歡圖個吉利,中國結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階段,民間賦予它更為豐富的內涵和寓意,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中國結成為中國傳統吉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紋樣,出現:方勝結、同心結、如意結、雙魚結等等,被廣泛應用于建筑、瓷器、玉雕、繪畫等領域。
如今中國結的側重點已不再是象征纏綿的愛情,而是代表著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其中,最為廣普的是編制而成的各式中國結飾物;最為原汁原味的繼承、出現率最高的應該在藏、蒙民族圖案中;最為著名的圖紋借鑒要算:中國聯通標志。
中國結備受人們的尊崇和喜愛,傳承至今而依舊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