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藏世界圖”紋樣
明萬歷年間,瓷器紋樣中短暫地出現過一種十分特別的蓮花圖案,畫的是一朵大蓮花,花瓣中套著小蓮花。明代人畫這個紋樣要表達什么意思呢?簡單地說,它是表現佛教宇宙觀的一幅圖,名稱可以叫作“華藏世界圖”。
“華藏世界”是“蓮華藏世界”的簡稱,在佛經中還可叫“華藏莊嚴世界海”、“蓮華臺藏世界海”等名稱。“華”通“花”,故“華藏世界”指的是從蓮花中生成的世界。
漢地佛經中講到“華藏世界”主要有兩部書:一是《華嚴經》,一是《梵網經》。兩書認為,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佛于過去發愿修菩薩行所成就的凈土,因含藏在蓮花之中故名。但是關于華藏世界的結構,兩書的講法卻有區別。《華嚴經》的說法是:在一大風輪之上有香水海,海中生一朵大蓮花,花中包藏微塵數的世界,名華藏世界。華藏世界上下分二十層,周圍分十一圈,中心是毗盧遮那佛的居所。《梵網經》的描述是:香水海中有一朵巨大的千葉蓮花,中臺坐的是毗盧遮那佛;千葉上各為一個大千世界,各有一尊毗盧遮那佛的化身釋迦佛;每一釋迦佛再一一變化,化出百億菩薩釋迦,各坐南閻菩提樹下,宣說菩薩心地法門。從上面兩書的解釋來看,《華嚴經》所說“華藏世界”的結構像一株樹,有上下二十層相疊;而《梵網經》所說“華藏世界”的結構更像一朵平攤著的大蓮花,每一張葉瓣上都有一個大千世界。


這是一塊有天有地工藝比較精致的碗片的正反面,值得特別關注。此碗內外壁通體素白,只在內底畫有“華藏世界圖”。而在碗外底則有“光宇”兩字作為款識。這“光宇”很可能是一位佛教僧人或者居士的名號,從而佐證此碗有著特定的佛教色彩。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萬歷瓷器上出現的“華藏世界圖”紋樣,表現的顯然是《梵網經》講的華藏世界,即漂浮在香水海上的大蓮花,每一葉中藏有一個小蓮花世界。
萬歷年間,為什么人們對《梵網經》所說的“華藏世界”這么感興趣呢?這首先與當時的佛教復興運動有關。在嘉靖朝揚道抑佛之后,萬歷朝又開始重振佛教事業。此時,杭州云棲寺的佛教名僧蓮池大師為倡導、維護佛教戒律,于萬歷十五年(1587)專門寫過一本《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對《梵網經》中有關菩薩戒的內容作了詳細闡釋。藉此因緣,《梵網經》中關于“華藏世界”的佛教宇宙結構理論在信徒中流傳開來,廣為人知。
光有蓮池大師的闡述,還不足以讓“華藏世界”進入瓷畫,因為“華藏世界”在佛教經典中并不是特別重要的思想。佛教講世界萬物的本質,重視的是講“緣起性空”,即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講“華藏世界”,意義在于讓信眾感受到佛教世界的宏闊奇異而已。“華藏世界”應該只是一種想像的空間,并非實有。但萬歷中期以來,隨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傳入,佛教與天主教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教理論戰。當時杭州是佛教勢力的中心,蓮池大師的俗家弟子虞淳熙等人,在蓮池的支持下與意大利來華傳教士利瑪竇有過一場書信交鋒,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后來蓮池本人也寫過四篇《天說》,駁斥利瑪竇對佛教理論的批評。當時,宇宙的起源和結構問題是中西文化爭論的一大熱點。西方傳教士們講的是“上帝創世說”和“日心說”;儒家、道教推崇的是“太極圖說”;佛教光說“緣起性空”難以服人,不得已就以“華藏世界”來抗衡。“華藏世界圖”瓷畫,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它的出現能滿足佛教信眾的某種自尊心。
晚明時期,中西幾種宇宙起源和結構的理論,經相互辯駁之后,佛教的“華藏世界”顯然最不靠譜,落了下風。所以“華藏世界圖”只在萬歷瓷畫中曇花一現,很快就消失了。
盡管如此,“華藏世界圖”在今天看來仍是十分珍貴的。它不光是明代眾多瓷器紋樣中可貴的一員,其身世和表現手法在今人看來,真是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