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色瓷外底的”元“字
后司岙窯址除出土大量的高質量青瓷產品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了比較多的文字,這是目前越窯文字出土個體數量最多、最集中的一次。
這些文字在窯具與青瓷產品上均有,以窯具上為主,青瓷上的文字比較少。
窯具上的文字主要位于匣缽上,尤其是質量較精美、質量細膩的瓷質匣缽上,尤其多見,此外在支燒具、墊具上亦有,數量均不多。陶質匣缽上一般以單個文字為主,三個以上則較為少見,以位于外腹部為主,亦有位于內腹部的。“本”字的數量比較多,刻劃粗放,其次是一些姓氏,如“馬”、“王”等。除文字外,還常見有圓圈或重圓圈的戳印符號。一些簡單的刻劃無法釋讀。

喇叭型瓷質匣缽上的“鄭”字

瓷質匣缽上的“馬”字

瓷質匣缽內腹的“慶娘”字

瓷質匣缽上重復出現的“丘上”

瓷質匣缽上的“官”字
瓷質匣缽上的文字比較多,除單字外,常見有多字的情況,這些多字有的是一句話、也有的是某個字或兩個字重復出現,甚至內一個字簡繁體的不同寫法。以匣缽外腹或底為主,亦有在內腹與內底的。內容以姓氏為主,有王、鄭、馬、羅、孫、潘、張、沈等,在裝燒凈瓶專用的喇叭型匣缽上鄭字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有指明窯業性質的,這個主要是官字款,瓷質匣缽與陶質匣缽上均有,在晚唐的地位中即發現有陶質帶官字的匣缽,說明除秘色瓷處,普遍青釉瓷器亦是屬于進貢或為官窯燒造的范疇。有吉祥語的,包括大吉、吉等。有紀年的,包括大中、咸通、中和等年款。有簡單紀事的。有器物的自命名,如盤、碟子、瓶等。當然還有許多其它內容,這需要在整理過程中進一步統計分類。

瓷質匣缽上“水盂”

瓷質匣缽外底與外腹上的文字

瓷字匣缽上的“棒”字,夠自戀的

陶質匣缽內腹文字
這其中還有許多文字無法釋讀,當然一方面由于發掘團隊在知識上的局限,另一方面可能有一些字當時在使用,現在已不用了。

陶質匣缽上的“羅”

普通青釉葫蘆瓶口沿下的“楊”字

普通青瓷內底的“滿”字
青瓷器上的文字比窯具上的文字要少許多,其中普通青瓷與秘色瓷上的文字又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秘色瓷上的文字一般位于器物外底的一側,均刻劃相當地規整,有“元”、“二”、“大”、“六”、“公”等,目前未發現有姓氏類的議定。而普通青瓷上的文字則要復雜與隨意得多,有在器物外底的、有在器物外腹部的,還有在口沿附近的,內容有姓氏、數字、地名、吉祥語及其它等,當然有一些是目前釋讀不出來的。

普通青瓷”上林湖“
這批文字的發現,對于確定窯址的年代、性質,推斷窯業的管理制度、社會習俗,研究唐代的俗文字等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鄭建明 沈岳明 謝純龍 張馨月 潘佳利 謝西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