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作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藝術(shù)品,必然承載了使用者的意識形態(tài),而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傳世的瓷器上精神就帶有宗教意味的元素。明朝的青花瓷上就曾出現(xiàn)過多種宗教紋飾。

八寶紋,出自佛教中八吉祥,也稱佛門八寶。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其中法輪為首,亦為佛法代稱。
臺北故宮亦藏有多件宣德青花蓮?fù)邪思樽髌?,其中八吉祥排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罐、長,與前例稍有差異。

蓮花紋,蓮花與佛教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佛教將許多美好圣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一說,其中的“花”即指蓮花,蓮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并存的花朵。象征佛“法身、報身、應(yīng)身”“三身”同駐。

明中葉瓷器上的宗教紋多了些內(nèi)容,不再單單是佛教題材,伊斯蘭教相關(guān)紋樣在正德朝開始集中出現(xiàn)。臺北故宮另藏有成化青花梵文碗、盤,梵文仍采用蘭札體,不過書寫已明顯不如宣德工整渾厚;正德時期官窯大量出現(xiàn)阿拉伯文字瓷器,學(xué)術(shù)界一直頗為費解,此現(xiàn)象是否完全與伊斯蘭教有關(guān),還是與伊斯蘭文化有關(guān),需要多方論證。

明朝總體上推崇佛教,但對其它宗教如中前期的伊斯蘭教,后期的道教都采取包容之勢;尤其對伊斯蘭教。
最為新奇的是正德皇帝還有一個伊斯蘭教名字,叫妙吉敖蘭,這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意為安拉的榮耀。這些跡象表明正德官窯出現(xiàn)阿拉伯文字瓷器肯定不是偶然。

正德青花開光阿拉伯文碗,兩碗裝飾風(fēng)格相近,只是開光一圓一方;阿拉伯文書寫的箴言,多是贊頌或儆戒之語,已經(jīng)非常圖案化,自然融入中國瓷器的裝飾之中。
到了明嘉靖時期,信奉道教的世宗,極好長生之術(shù),此時朝廷道教風(fēng)氣極重,反映到瓷器之上為由里及外的道家氣息。該瓶道教內(nèi)容豐富,道教的云鶴,道教的八仙人物,以及葫蘆的造型,都在傳遞著道教的文化。嘉靖朝因為上有所好,葫蘆造型的瓷器風(fēng)行。

甚至嘉靖時期的這款大盤盤心還設(shè)了一符箓,凡人不識,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shù),民間常說的“畫符”即為此。符箓布置在中心,群鶴翔舞,向心于中,烘云托月般將道教法術(shù)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

諸多這般的宗教紋飾的青花瓷,緩緩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繁榮而具有宗教包容性的明朝,讓我們對幾百年前的歷史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也是瓷器藝術(shù)的不凡魅力之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