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紋又稱“滿花紋”、“萬花紋”、“萬花堆”,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以多種花卉為題材繪滿器身組成的圖案,如百花堆聚。
百花紋始見于清乾隆景德鎮瓷器,流行于乾隆、嘉慶時期。圖案多以牡丹花為主(如:世博會瓷器富貴東方瓶 ),并繪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牽牛花等。有黑地和白地兩種,以黑地為貴。畫面繁密細致,五彩繽紛。由于百花繁密不易見紋飾地色,俗稱“百花不露地”,繪畫極為工致秀麗,花之仰覆姿勢、陰陽反側,都各盡其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百花紋直頸瓶,百花爭艷,嬌美嫵媚。
耕織圖紋
一種瓷器裝飾紋樣,描繪農家耕種與紡織的生產場面。乾隆以前瓷繪上有耕織題材的圖案,稱“田家樂”或“農家樂”圖。
耕織圖起源于南宋時期,劉松年曾作《耕織圖》,同時代的作品農耕二十一圖并紡織二十四圖,有木刻流傳。清康熙帝命內廷畫家重繪《耕圖》與《織圖》各23幅。其中耕圖內容有: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蔭、撥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舂碓、簸、揚礱、入倉、祭神。織圖內容有:浴蠶、二眠、三眠、大起、捉績、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擇繭、窖繭、練絲、蠶娥、祀謝、緯、織、絡絲、經、染色、攀華、剪帛、成衣。乾隆亦曾命冷枚、陳枚各繪《耕織圖》。瓷器上出現的耕織圖紋,始見于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五十一年以后廣為流行,并成為康熙時期的獨特題材,多用青花或五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