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中國有著燦爛悠久的陶瓷文化, 它作為一種泥土的藝術,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民俗風情、文化傳統和民族藝術的精髓。而陶瓷款識的發展可以說是伴隨著陶瓷悠久的發展歷史的。
陶瓷承載著文化和榮譽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在當前藝術表現發展的一日千里下, 陶瓷藝術的多元化格局, 又會給陶瓷的款識帶來怎樣的變化。
一、陶瓷款識的淵源
1.明清時期之前的陶瓷款識
先秦陶瓷器上出現的款識類的東西。春秋戰國、秦代的一些建筑在陶上(如城磚), 或刻、或印有作坊名、產地明景德鎮官窯款識名、工匠姓名,這是正式可叫作款識的東西了。漢代陶瓷器的款識, 典型的是漢瓦當上大量的吉祥款如“漢并天下”之類。瓷器上的款識,東漢青瓷罐底刻有“王尊”款,此為我國已知最早的瓷器文字款識。戰國時期的日用陶器上還刻印有文字,這種刻印文字一般被稱為陶文。其中有些陶文是在制作陶坯時打印的戳記, 這些戳記可能是標記制陶人姓名或是個體手工業者的制陶窯場的名串。六朝時期, 陶瓷款識多起來,款的書寫形式以刻寫為主. 隋代陶瓷款至今所見極少。唐代的許多大窯, 如越窯、長沙窯的產品上,都發現有款識。宋代瓷業興旺, 在陶瓷器上留下款識之風也極為盛行,數量較前大增,形式也豐富多樣,有刻劃、書寫,還有模印。內容上有較大發展, 品種齊全。元代的款識數量也較多, 形式上刻、寫、 印均有, 如印款“樞府”、 “大禧”等,都是表明陶瓷的所有者。
2.明清時期陶瓷款識的特征
明、清時期是我國陶瓷器各種款識發展成熟完備的時期,審美價值和陶瓷藝術的結合也是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明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特別是景德鎮青花瓷和其它彩釉瓷的生產規模, 工藝水平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明代瓷器上的款識在種類、工藝、字體等方面也隨之更趨完善, 并開始流行在瓷器上題寫帝王年號即官窯紀年款。如永樂時期的瓷器款識為“永樂年制”, 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燒制的帝王年號款. 民窯產品書寫紀年款的也有,但字體較為草率,不及官窯規整。
我國陶瓷器款識, 到明代己成為一種陶瓷工藝中必有的藝術形式,而且數量眾多, 官、 民窯均大量使用,種類齊全,形式多樣。
清代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 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 同時又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瑯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也更為多樣。
帝王年號款每朝都有。清代款識書體總的情況是由楷到篆再到楷: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楷篆并用,楷多于篆。民窯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慶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僅寫半邊字,還省減筆劃,稱為草記款,故十分難認。
3.民國時期陶瓷款識的發展
民國瓷器款識的情況比較復雜多樣。在這個時期“官窯”己不復存在,代之而來的是款式的多樣性。我們現在看到的民國款識一般有“廠名款“、 “供養款”、 “私人題款”等數種。 “廠名款,就是生產瓷器的廠家在瓷器上留下的生產標記。 “供養款”最多的就是各類的“私人題款”,這里面有的是以瓷作禮物送人的,就在上面寫個款.還有的是私人訂燒的瓷器,請廠家題上款識.有些是主人自娛時繪制的瓷器等, 民國時期的款識變化, 因為封建王朝的漸漸遠去,而更加的個性化和多樣化。
二、陶瓷款識在陶瓷藝術中的裝飾作用
款識相對于陶瓷的裝飾作用有很鮮明的時代特征,隨著時代的變遷,伴隨著款識誕生初期強調標識的功能性逐漸向藝術作品的統一與點綴作用過渡,從而真正在陶瓷藝術中起到了裝飾的作用。
{.底款
瓷器產生之前, 陶器上就已經有了款識的痕跡,但是由于制作工藝和審美上的不成熟,款識往往只是表示一些特定 的意義(制作人、產地、日期等等),卻并沒有有意識的利用款識對作品進行裝飾,基本的表現方法也只有刻畫,形式單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款識的造型和審美也漸漸有了較為統一的標準, 到了明清時期,款識的審美及表現形式, 已經達到了 歷史的顛峰,款識有刻印,也有寫畫,有青花也有粉古彩,各種表現方式繁多,更是美觀大方,與作品在審美上已經達到了統一和點睛之用。
民國時期款識 以清嘉慶斗彩束腰盤為例,款識色澤明朗, 為青花繪制的款識,規整秀麗,與器型大小的搭配恰倒好處,此斗彩盤色澤艷麗,繪紋流暢,極富裝飾性的特性, 底款顏色統一, 造型嚴謹,給作品整體一個平衡感, 不會給人華而不實的感覺, 與束腰盤的整體感覺統一美觀, 圓形的器型和方形的底款搭配,又從視覺上就給人一種形態變化的動感,使整件作品從造型,裝飾到款識,美觀大方,有緊有松,有虛有實,款識也與作品達到共融的效果。
2。瓷面款
這里所說的瓷面款是不拘于底款的款識, 他們出現在任何瓷器作品需要他們的地方,成為陶瓷裝飾中的重要角色。
瓷面的款識還有一個大家族, 就是延續中國畫中的款識。在中國畫中適當的留白, 加上詩書印, 已經成為了中國畫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陶瓷款識的裝飾意義也是延續于此, 與陶瓷本身的搭配,相輔相成,和諧統一或是畫龍點睛, 都顯得尤其重要, 瓷款可以說是相對于宣紙而在另一種材質上的延續,而這種延續的審美也是相通的。
隨著藝術領域里思想的開拓,款識的裝飾性也已經得到了解放, 位置的靈活變動,造型的多種形式, 與作品搭配的色澤等等,似乎是作品表達中的一路奇兵, 為作者自由地支配。陶瓷的造型豐富,裝飾也多樣, 時代特征明顯。款識自然成為陶瓷藝術不可少的組成部份。一尊沒有款識的瓷器,會使人感到不完整,價值平平。而一個款識不好的瓷器也使人感到做工粗糙, 藝術內涵不夠, 由此可見,款識在陶瓷藝術中的裝飾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三、當今陶瓷款識發展的多元化格局
陶瓷款識歷經千年的發展, 已經與陶瓷的每一點進步都融為一體了,在當今陶瓷發展的領域,陶瓷款識仍然發揮著它悠久的歷史作用, 藝術領域里陶瓷款識的表現性可能更強一些, 而另一邊作為商品的的商標款中, 款識的標識作用卻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隨著款識的發展,他的家族也漸漸豐富起來,按照他們不同的用途, 后期款識的分類就細致很多了。按他們的內容可分為:紀年款、堂名款、陶人款、吉言款、贊頌款、花樣款等六大類, 隨著時代的發展,追求寓意的閑章,商標款識也出現了。特別是閑款的潮流,在今天的陶瓷藝術中,擁有著廣闊的天地。
款識正在漸漸成為陶瓷藝術中最為自由的一種語言。
款識的意義也象它的藝術處理一樣, 從標記年代、人名、堂名、產地、作者, 贊頌開始變得更加的豐富和富有內涵, 有時甚至是除了作者以外別人所無法領悟或解釋的內 涵。
陶瓷款識在當今的市場化經濟下, 與陶瓷的發展一同朝著兩個方向發展著,一種是更加純粹的藝術,款識在這里有其任逍遙的天空, 而另一種正是市場與經濟導演的工業陶瓷。
在經濟社會的今天,歷史,文化,政治的發展,都圍繞著經濟而飛速旋轉著,經濟也延伸著原來陶瓷款識它原有的意義, 附于其知名度,淡化它的藝術評價,使陶瓷與款識也走上了商品化,商標化的道路。商業陶瓷的款識, 就是企業的名稱,就是企業的品牌,是在消費者群體中的無形資產,是它沖出本土,走向世界的資本之一, 而這也是曾經的陶瓷款識所無法達到的新的領域。
結語
款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承載著曾經的文化與內涵,在新的紀元也在迅速發生著開放式的蛻變, 究其原因,可以看到, 當今中國文化與藝術受到大量西方文化的影響, 使很多本土的藝術形式也在外來的思想下, 突破了傳統的界限, 得到新的發展,這其中也包括了陶瓷和陶瓷的款識; 當今的藝術工作者也在積極的找尋著藝術的出路和未來的發展, 規矩在大眾創新欲望的面前已經成為了新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