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紀年款
1、宋“景德年制”款
按照文獻記載,景德鎮窯以皇帝年號命名官窯紀年款,始自宋真宗景德年。但以“景德年制”為款識的景德鎮宋官窯實物,至今未能發現。
2、宋“至道元年”款
“至道元年”(995)款為宋定窯器署款,而且刻飾在瓷器外壁上,具有題銘記事性質。
3、宋“明道元年”款
“明道元年”(1032)款為宋代虎紋瓷畫的署款。由于受繪畫載體材質理化性質的影響,宋代紙絹畫遺存甚微,因而此器顯得十分珍貴。
(二)元代紀年款
1、“至正十一年”款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磁州窯菊紋罐上的“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二十九日河東陳家翔造”款銘,為元磁州窯民窯器款。
2、“至正年制”款
近年,吉林省扶余縣古代墓葬出土的釉上彩纏枝番蓮紋碗碗底“至正年制”款為明代嘉靖——萬歷間的仿款。
(三)明洪武款
明洪武年間,皇廷御器,按照需要臨時下達國內幾個重要產瓷區燒造。如果需用量大,則調工匠赴京(今南京)置窯燒制。對此,明萬歷版《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作了具體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
九十年代,南京明故宮故址出土了洪武官窯殘器。但是,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洪武”紀年款的官窯器。
(四)明永樂款
1、永樂官窯款
永樂初年,明代皇廷在景德鎮設置御器廠。燒造的御器,書寫“永樂年制”四字款識。永樂官窯款,大多為篆體。或用青料書寫,或在胎骨上刻飾,再用透明釉罩蓋。
(1)青花書寫篆體“永樂年制”官窯款
筆道渾厚圓潤,起落筆處呈尖狀,折角處為圓角,結構嚴謹整飾,氣象雄渾豁達,款外圍雙圓圈,或圍圖案,或圍花紋(例如鴛鴦、獅子滾繡球、團花)。
(2)刻或印篆體“永樂年制”官窯暗款
篆體“永樂年制”暗款,刻或印飾在器內底心或內壁,字體風格與青花書寫篆體款相近,款識外圍單圈,有的單圈外圍花飾幾何紋。
(3)楷體永樂四字官窯款
明景德鎮御器廠故址出土的永樂釉里紅殘器口沿,用釉里紅書橫式“永樂元年”或“永樂四年”。
2、歷代寄托永樂款
后世仿款,筆道生硬折角。
(1)明萬歷寄托永樂款
半行書半篆書,樸質稚拙,有的仿款“年”字猶似“季”字,款銘外圍一圈鏈條般的裝飾帶,款字大多安置在器內底。
(2)明天啟 崇禎寄托款
字體猶如萬歷寄托款,款銘外圍的裝飾帶,或由延綿的渦紋組成,或由雙排練條般的花式構成,裝飾帶比萬歷寄托款的裝飾帶更為寬闊。
(3)清康熙寄托款
康熙寄托款的字體,具有明萬歷-天啟的遺風,但比萬歷-天啟時流暢自然,款銘外不加圈欄,也無花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