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宣德款
1、官窯楷書款
宣德官窯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莊,渾厚遒勁。“德”字沿襲漢碑中的古體,字的右半邊“心”上沒有一橫,而成“德”字。而且雙人旁的兩撇,斜度較大。字體風格深受明初書法家沈度的影響。
宣德官窯款,以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為常見,其次為青花“宣德年制”楷書款。
2、官窯篆書款
篆書款極為少見,但景德鎮明代御器廠故址出土了兩件雙圈篆書“宣德年制”四字青花款殘器,款識料色濃淡不勻,剛樸肅穆,富有永樂官窯四字篆體款的遺韻。
3、官窯款的色相
宣德官窯器載款的器底釉面,白中閃青,晶瑩滋潤,并有橘皮紋。
宣德官窯款,一般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或在進口料中適當摻入一些國產青料寫就。呈色多為濃重的純藍,深邃處有鐵的結晶斑,但款銘色澤濃淡不一,并同覆蓋款銘的透明白釉緊密結合,使得筆劃的四周,好像蒙上了一層白霧。用八倍以上的放大鏡在強光下審視,款色多霧暗而下沉,器身和口內、足內釉薄處,閃有明顯的牙黃色;濃釉處微閃淡青色。
4、宣德官窯款的布局
宣德款,落款位置變化多,或底足,或器內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孫瀛洲先生所說:“宣德款識遍器身”。
(I)宣德官窯楷書“大明宣德年制”款
多為雙行豎排’外圍雙圈。雙圈是用毛筆借助旋轉陶車在圈足上寫就,顯得工整規矩,但圈線的色料濃淡不一,圈線的粗細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則多采用單行橫排,外面不加圈欄。
(2)宣德官窯楷書“宣德年制”款
有的為雙行豎排,外圍雙圈;有的單行橫排,無圈欄。
5、歷代仿宣德款
自明嘉靖至民國,歷代都有仿宣德款的窯器,但仿款的字體風格與宣德款,特別是宣德官窯款有明顯的差異,筆法走勢不是過硬,就是太軟,或者過于工整,或者草率行事。仿款色澤渙散、淺淡又浮于上面。
(1)明嘉靖仿宣德官窯款
嘉靖仿宣德官窯款為楷書,敦重而缺乏宣德官窯款那種剛勁渾厚的神韻。“年”字寫法又與宣德款截然不同,而與“正德”款中的“年”字相近。有的學者把它視為“正德”仿宣德款的作品,但從仿款的呈色上分析,青中泛灰藍,屬嘉靖時回青與石子青混合使用的色相。另外,載負款字的器底釉面,白中略泛灰黃,釉薄而平滑,無橘皮紋,也富于嘉靖器物的特征,加之瓷畫的構圖、色相無不閃爍嘉靖瓷器的風采。
(2)明萬歷仿宣德款
萬歷仿宣德款識的器件較多,仿款一般為楷書,但屬信手寫來,與宣德本款相去甚遠。
(3)清康熙仿宣德款
多為楷書,字體結構有的富有宣德款的遺韻,但款字書寫偏瘦。有的康熙仿款,“德”字與宣德款迥異,其右半邊“心”上有一橫。有的康熙仿款,采用行書而與宣德款迥然有別。
(4)清雍正仿宣德款
楷書,多采用豎排三行構圖方式,有的徑直寫“大明宣德”,規矩有余,活潑不足;敦重有余,渾厚不足。
(5)清乾隆仿宣德款
格調不一,有的過于渾厚而顯得臃腫,有的單薄,缺少陽剛之氣,與宣德官窯款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