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明萬歷款
l、官窯款
(1)字體特征
萬歷官窯款,端莊中寓瘦勁,但寫款時往往橫劃輕,豎劃重,顯得拘謹刻板。
(2)布局
萬厲官窯款多用“大明萬歷年制”六字款。萬歷官窯款的布局,繼承嘉靖官窯的遺風,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寬松。萬歷官窯款落款的位置變化較多,有的寫在足邊,有的寫在口邊,有的寫在肩部,有的寫在器底。
萬歷官窯款布局頗具特色,有的上以覆蓮映襯,下以折枝蓮托護,好像一塊招牌;有的則用花形來表現:正中署四字篆書“德化長春”,圍以方框,框外再以錢紋形式,環以“萬歷年造”四字。
(3)色澤
萬歷官窯款,大多用青料書寫。前期青花官窯款的色澤與隆慶相似,色調濃艷;中期除部分濃重外,大都出現淺淡或灰暗的色調。
2、民窯款
萬歷民窯有“大明萬歷年制”和“大明萬歷年造”兩種,字體寫法受官窯影響,大多行書帶草,與官窯相去很遠。
(十三)天啟-崇禎紀年款
天啟-崇禎時期,處于多事之秋,政局動蕩,經濟蕭條,因而后世很少見到署官窯款的瓷器。天啟民窯款有二種格式,一為“天啟年制”,豎排雙行款;另一類為“大明天啟年造”,豎排雙行款。均用半行半楷的字體在器底或內底正中書寫,或用雙圈圍飾,或用簡筆花卉組成的裝飾帶圍飾,字體風格閃爍著嘉靖、萬歷民窯款識的遺風。
崇禎民窯署款多為“大明崇禎年制”,六字豎排雙行,外以雙圈或單圈圍飾,款識字體,特別是“年”字書寫,沿用明代中期的格式。
(十四)清順治紀年款
據成書于清嘉慶年間的《景德鎮陶錄》載:“國朝建廠造陶,始于順治十一年,奉造龍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欄板……亦未成。十七午巡撫張朝磷,疏請停止”。因此,傳世的順治官窯器較為少見。
順治款,一般以青花鈷料書寫,筆勢有明代遺風,字體工整,柔中見剛。其格式有兩類,一為“大清順治年制”。一為“順治年制”。前者,雙行豎排,外圍以雙圈;后者,也為雙行豎排,但無圈欄。
(十五)清康熙紀年款
1、官窯款
(l)類型
據文獻記載,康熙十九年,清廷才正式于景德鎮御器廠燒造御用瓷器。
康熙官窯款,以青花鈷料書寫為多,其次為琺瑯彩款,印款和刻款較少。青花書寫款,青花呈色純凈明艷,深沉于透明釉之下,如同寫于胎骨之上。
(2)字體與布局
康熙官窯款,楷體占95%,篆體只占5%。
康熙前期,官窯楷書款,筆劃粗重,蒼勁挺拔,古拙渾厚。布局寬大;后期字體漸趨清秀。楷體“康熙御制”官窯款,多用進口琺瑯彩料寫就,字體遒勁敦厚,外圍雙方框,方框的外邊線較寬。藍色琺瑯彩料款,因釉料厚,色調比雍正時深重。
六字楷書官窯款中的“清”字,有兩種寫法。“康”字下部的“水”多斷開為“水”或“水”。“熙”字上部多由一撇和目字狀的“臣”與“已”或“巳”組合而成。康熙篆體官窯款,則為細硬的鐵線描。
( 3)應用
康熙琺瑯彩瓷,一般書“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康熙色釉瓷、青花釉里紅和彩瓷,大多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揩書款。小型精致的康熙豇豆紅瓷、天藍釉瓷等宮廷文房用具,往往書“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2、民窯款
康熙早期,民窯器多書本朝年號,但是款字草率,缺乏藝術性。
3、歷代仿款
晚清和民國時期,有些作坊產品仿寫康熙年號,但徒有形似,缺乏康熙真款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