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識,指在瓷器上書寫的文字。銘文主要有紀年款、支干款、姓氏款、作坊款等,不管那一類銘款,對我們鑒定年代,都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候還可推知精確的年代;有絕對年代與相對年代的銘文瓷器,是我們鑒定中的標準器物。
目前越窯銘文器類,大多為晚唐時期。有雙魚模印王字碗、云鶴紋模印“壽”字和“大中二年”紀年碗,各式墓志罐,罌、罐、瓶等,此外還有執壺、盤、缽、碗、凈水瓶、香熏、硯臺、器蓋等。
唐代銘文大多書刻于胎體上,也有戳印釉下褐彩書等。銘文內容可分:
作坊名稱類,有利記、上(尚)記等;姓氏類,有馬、利、陳、大、俞、王、朱、上(尚)、李、劉、仙、方、泮、涂等;姓名類,有俞程、李溪、泮子云等;貢(品)窯類,有貢、方者貢,官、殯于當保貢窯之北山……等;
標價類,有金十九,價值一千文等;制品記名類,有慶擂燒、十月十一日造平十六郎等;數字類,有四、七等;祝愿類,有壽、漸(健)康等;紀年類,有元和拾肆年、長慶三年、太和八年、會昌七年、大中元年、大中二年、大中四年、咸通七年、咸通十年、咸通十四年、光啟三年、光化三年、天復元年等;墓志類,數量特多。
吳越時期越器上銘文:
銘文器以碗為多。大多以線刻為主,也有模印。銘文書刻部位,碗、盤、盞、碟類,以外底為多,少數刻于器壁。瓶、罐類肩部為多見,其中荷葉龜紋器物,則書于龜背之中心。
姓(名)氏類,有羅錫、章、王、紅、徐、馬、朱、上、大、姜、千、示、永、合、平等;作坊名稱類,有項記、阮記、柴記等;
貢(瓷)窯類,有官、官樣、窯務、供、內、表等;支干年號類,有辛酉、辛、乙、子、太平、丁丑、丁等;制品作者類等;地名類,有下林鄉使司北保等;制品作者類,有朱伯遠作等;紀年(紀月)類,有龍德二年,太平丁丑、七月十九日記等;墓志類,有龍德二年墓志罐等;廟宇有關類,有周藥廟山大殿、弟子朱仁厚舍入廟等;數字類,有八等;方位類,有上、下、左、右等。
北宋時期銘文:
北宋銘文大多為書刻,僅一例器內墨書。部位多在隱蔽部分。
姓(名)氏類,有羅軍、魏仁皓、項、陳、里、馬、永、千、上等;作坊名稱類,有里方記等;干支年號類,有太平戊寅、辛巳、太平戊戌等;貢(瓷)窯類,有供、內等;地名類,有越州上虞上山鄉,會稽等;數字類,有六、一個等;窯名類,有上虞窯、長山窯等;紀年類,有雍熙一年、端拱元年、端拱二年、太平二年、嘉佑捌年,元豐二年、元符三年、紹圣五年等;題名類,有造此硯子東海記、弟子舍入觀音院等;吉祥語類,有天下太平、延福長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