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件陶瓷器,不論是生活用品,還是其他用品,人們都會想到給予裝飾使其藝術化。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會里,先民們制造陶器時,也末忘記給它們裝飾一下。陶瓷器裝飾的手段很多,有堆塑、捏塑、刻花、印花、劃花、錐刺等等。陶瓷上的這些裝飾,無論從題材內容上說,還是從表現手法上說,都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和生活情趣,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或那一地區的風格特點。
南宋官窯從設立到停燒,自始至終屬于南宋皇家御窯,其制品的形制、釉面品質、釉面呈色及釉面裝飾都決定于宮中意愿,器形圖由宮廷畫師按皇上喜愛的圖譜設計,并按產品的不同用途制作。南宋各代帝王多文才少武略,對南宋官窯瓷的要求幾乎到了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的地步。經多次上釉多次燒成的薄胎厚釉多層結構的青瓷,是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瓷器中的奇苗。
南宋官窯青瓷是一種以釉面的色澤、質盛和紋理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色釉瓷。釉面紋飾以釉自然產生的裂紋為基礎。少量器物的胎體表面有淺浮雕、摟雕和堆貼裝飾。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變化風情萬種,從青藍、青綠、青灰到青黃、米黃、蠟黃等各種各樣的顏色,豐富多彩,至于何種釉色最美,則要由使用者的興趣愛好而定。古人有“粉青為上,月白次之”之分,但從歷代宮申傳世的器物看,釉色并非只有粉青和月白兩種,淡青、青灰、米黃色的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可見,南宋官窯的釉色并不是確定的,而是十分豐富的。南宋人追求的是自然美,這是美學申的最高境界。
南宋官窯瓷釉面質感是中國歷代名窯名瓷申最具玉質盛的。這種玉質盛主要產生于厚釉多層結構。經電子顯微鏡觀察到釉中多層釉申間層聚集大量的微晶和部分氣泡。從而使光線入射到釉表面時產生多重的漫反射、散射等光學現象,表現出與硬玉內多結晶結構相似的光學性能,因而達到了瓷釉玉質感的奇妙效果。玉器一直為歷代統治者所青睬,南宋小朝廷立國初需大量的玉質用器,但江南又缺少玉料資源,不得不使用瓷器代之,而南宋官窯不論從色、質都達到了替代玉器的效果,這就是南宋宮廷大量使用官窯青瓷的原因。
關于南宋官窯瓷釉表面開片紋飾的特征,這原本亦是青瓷制瓷工藝過程中產生的自然現象。當坯體進人龍窯內加熱、高溫燒成,停火后封窯。自然冷卻至室溫,釉面裂紋是在冷卻過程中產生的。產生裂紋的本質原因是胎、釉經高溫燒成后其胎、釉發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冷卻時由于胎、釉膨脹系數不同,胎、釉間產生應力,使釉層產生裂紋。這種裂紋是古陶瓷生產中經常產生的一種現象,或者說,在當時制瓷水平下是一種尚無法控制的工藝缺陷。從西晉的越窯青瓷、唐代長沙窯到宋代的汝窯、鈞窯、龍泉窯等都有這種現象。這種缺陷后來被用來作為南宋官窯青瓷的釉面裝飾,不能不說是南宋人的一大發現。由于這種釉面裂紋的形成肌埋比較復雜,影響其紋片形態的因素除了胎、釉本身配方外,還與施釉工藝、釉層厚度、燒成溫度、高溫下冷卻速度等有關。因此,要生產出一模一樣的兩件釉面紋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件好的官窯瓷變得十分珍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宋人的文獻記述中,并沒有把這種釉面產生的紋片奉為至寶加以喧染,而僅僅是當作一種自然美的組成部分。常見的紋片多為自然形成,有的紋細似絲。有的里外兩層開片,呈冰裂狀,亦稱冰裂紋。有的開有大片,有的開有小片,亦有的不開片。一般是厚胎薄釉的釉面呈細裂紋,薄胎厚釉的釉面呈大紋片。米黃色瓷多為單層釉,開片細密。厚釉多層釉結構多為粉青或淡青色,開片稀疏。
關于南宋官窯瓷另一個特征“紫口鐵足”,亦有人認為是一種人為的刻意裝飾。明·谷應泰的《博物要覽》記載:“官窯在鳳凰山下,其土紫,姑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紫口,乃器口上仰個,釉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成不及此也。”把“紫口鐵足”現象作為南宋官窯瓷的一種人為的裝飾,這是一種理解的誤區。“紫口鐵足”的記述出現在明、清時期的文獻申,值得注意的是 “紫口鐵足”現象并沒有在宋人文獻記載申作為特證加以描述。歷代仿品為了達到這一 “特征”效果,特地在器物燒成前的口與足上涂上一層含鐵量高的涂層,人為地造成 “紫口鐵足”的裝飾效果。從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并非所有的南宋官窯瓷都具有這一特征,有許多器物是沒有這一特征的。特別是早期一些小件日用器采用支燒方法。底足裹釉,無鐵足現象。從南宋官窯瓷獨特的制瓷工藝技術的角度分析,南宋官窯多為黑胎,這是產生“紫口鐵足”的內因。有的器物的口沿修埋成“人”形,胎體又較薄,上釉時不易掛住釉,高溫燒成時釉面出現液相,口沿的釉自然流動的現象,造成口沿釉層減薄,使胎色影露,燒成后便出現 “紫口”。至于 “鐵足”,是指黑胎青瓷的胎體中含氧化鐵量較高,器物刮釉露胎部分圈足在燒成后呈現鐵灰色,即"鐵足"現象。由于南宋官窯器中有許多為大件產品,最大的尺寸超過40厘米,加之采用多層釉工藝,釉層豐厚。用支釘支燒,高混燒成時,支釘的高溫免荷強度不夠。因此,裝燒方法也由早潮的支釘支燒改成墊餅墊燒,所以與墊拼接觸的器底或圈足底端的釉層必須刮去,燒成后無釉部分的胎體因經二次氧化變成鐵灰色,通稱“鐵足”。后代人用含鐵量高的泥漿水刷涂器口和底足的方法人為地制造 “紫口鐵足”的裝飾效果,這正好作為鑒別真假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