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裝飾內容帶有鮮明的民間色彩,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植物、動物、人物故事等,其中也隨著磁州窯裝飾工藝的演變而發生變化。磁州窯前期,即北宋神宗時期(1068一1085),以剔、劃為主要裝飾方法時,裝飾的紋樣內容,以植物類的各種花卉、草葉最為多見,如纏枝忍冬紋、纏枝牡丹紋、纏枝蔓草紋、連續草葉紋、蓮花荷葉紋。其次為動物類的鴉鵲、鴨、鹿、虎、鴛鴦、鶴、龍紋、鳳紋、魚紋等,還有文字。
北宋晚期,特別是在金代成熟的磁州窯白地黑花裝飾,由于裝飾材料和技法的改變,借鑒了中國水墨畫的技法,將中國的繪畫和書法藝術引用到瓷器裝飾上,并影響了中國陶瓷裝飾的審美趨向,增強了裝飾技法的表現力,由此也極大拓寬了裝飾題材的領域,便裝飾紋樣涉及更加廣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裝飾內容不僅繼續保持原有的花草類圖案,一些新的紋樣內容如吉祥圖案、山水、書法、福壽以及人物故事均成為很受人們歡迎并十分流行的題材。
1.植物類圖案紋樣
牡丹紋 此類紋樣為磁州窯陶瓷使用最多最久的紋樣,也是宋代手工藝美術、建筑裝飾、整體裝飾最流行的紋樣。牡丹在中國傳統裝飾中被稱為“富貴花”,自唐以來見諸于各類裝飾。牡丹寓意幸福美滿,富貴昌盛。現實生活中,唐宋之際牡丹曾被封為花中之王,牡丹花在中華民族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磁州窯裝飾將牡丹紋高度概括,并予以充分地展現,將牡丹最完美的形態精心提煉出來,無論是彩繪還是刻劃,都以流利灑脫、豪邁奔放的筆法表現了牡丹的活力與生機。裝飾中所用牡丹紋品種極多,繪工根據牡丹花生長規律,從多種不同角度描繪牡丹,盡力表現它的嬌艷和雍容華貴。僅牡丹花頭形象的畫法就不下幾十種。有大葉折枝牡丹,莖蔓相錯兩枝相交的交枝牡丹,花朵盛開、枝葉莖蔓纏繞紛呈、穿插自由自在從不間斷的纏枝牡丹。也有單枝牡丹配以繁茂枝葉組成的菱形圖案式牡丹。牡丹花頭有兩層多瓣式,三層多瓣式,寶塔形牡丹,三層向心式,三組折枝式牡丹紋。元代磁州窯纏枝牡丹紋,使用三瓣葉形,不畫葉筋。
蓮花紋 磁州窯陶瓷裝飾主要紋樣之一。蓮紋的出現和中國佛教盛行于民間有關。自佛教傳人中國后,便以蓮花作為佛教標志,代表“凈土”,象征“純潔”,寓意“吉祥”。佛教文化中,舒展的荷葉上配著盛開的蓮花,纏枝蓮紋也很常見。在民間老百姓詠蓮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含有神圣的意義。蓮紋在磁州窯陶瓷裝飾中被廣泛地使用,更大意義在于取其吉祥的含義,蓮花綸魚取諧音“連年有余”、兒童戲蓮寓意“連生貴子”。蓮花常用于碗、盤造型中,一盛開之蓮花輔助一葉,圓形構圖豐滿充實,還有仰覆蓮花,一上一下,兩相呼應。三組蓮花圖案,采用蓮葉向心武,花頭朝外,莖葉彎曲似有轉動感,緊緊環繞布滿造型中心,顯得生動活潑 。
茶花紋 在磁州窯裝飾中常用,特別多見于白釉黑彩、紅綠彩的裝飾中。在民間常用來表示祝福,或寄以美好企盼。
菊花紋 中國傳統花卉紋樣。菊深秋開花,不畏寒。據傳以其花泡水可以治病,朱孺子長飲用于菊和梧桐子泡的茶,以后成了神仙。古人認為菊花能輕身益氣,令人長壽。菊花還被看成是群花中的隱逸者,并贊它鳳勁齋逾遠,霜寒色更鮮。故常喻為君子。菊花是文人喜愛的花,將菊花紋樣賦予多種含義,磁州窯陶瓷裝飾中經常使用。
忍冬紋 古代寓意紋樣,多作為佛教圖案使用,可能取其“益壽”的涵義。磁州窯常用做邊飾。忍冬是一種纏繞植物,俗稱金銀藤,其花長瓣垂須,黃白相伴,凌冬不凋,所以稱為忍冬。
卷草紋 在唐代開始流行,宋代陶瓷裝飾中使用普遍,磁州窯陶瓷以卷草紋做邊花的裝飾,白釉黑刻在玉壺春瓶,以卷草、卷葉的紋樣裝飾造型,圖案紋樣豐滿,張力十足。
蕉葉紋 磁州窯裝飾中常用紋樣,做主花紋時裝飾在造型腹部,以卷葉形式用做邊花。常青植物,葉形寬大舒展,具有象征青春美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