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梅花:宋代始多見于陶瓷器上。宋初錢塘人林逋(967-1028年)中年隱居于西湖孤孤山,調鶴種梅,不趨名利,不應召作官,亦不經商求富,熱愛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間,淡泊無為,品質高潔,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時人把他與梅、鶴相依為命、形影不離的情景,稱之為"梅妻鶴子"。(林逋確也終身未娶。)宋代陶瓷器上始多見梅花,恐與林和靖愛梅關系重大。因林之愛梅受到仁宗皇帝嘉獎,為一時佳話,故成時尚。 宋代:多折枝梅花,形式上多刻花,印花。 元代:花瓣留白邊--可見花瓣不滿色、留白邊,乃元代花瓣一特色。陶瓷器上始見松、竹、梅"歲寒三友圖"。(這恐與元代漢族知識分子不滿異族統治有關。)又見有月影梅--梅花和彎月組合的畫面,寓清白高潔。 明代:前期多月影梅、松竹梅。梅花多畫成圈狀。后期至清代多見喜鵲鬧梅。 清:康熙、雍正時,多"冰梅紋"(開片地梅花),品種有青花、紅彩等。
⑤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鶴是一種寓意長壽,祥瑞的動物,較早出現于銅器,書畫類藝術品中,為藝術家們常用的題材。在陶瓷器上鶴較多出現,是明宣德時期,有"西王母騎鶴圖"等。之后,明代弘治、嘉靖、萬歷,清代康熙漸多。清代瓷器上常見松鶴圖,寓意"松鶴遐齡",及云鶴圖,寓"云鶴仙境",均帶濃厚道家文化色彩。
⑥雞:雞為六畜之一,雖不很高雅,卻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雞多產,又暗合中國傳統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為陶瓷器的裝飾紋樣。最有名的雞,是成化斗彩雞缸杯上的雞。成化斗彩雞缸杯為一代名品,從成化后歷代多有仿者,以康熙仿得較為成功。清代雞的形象更多出現于陶瓷上,如五雞圖--寓意人間五倫,及子母雞等。 現在將成化斗彩雞缸杯與康熙仿成化斗彩雞缸杯作一比較,提供一個鑒別真仿品的鑒定方法、要領的例子。
⑦龍:眾所周知,在中國文化中,龍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人就是龍的傳人。(龍的文化意義,可參閱羅二虎著《龍與中國文化》,三環出版社1989年。)龍的形象大量廣泛出現在我國玉器、石器、銅器、繪畫、木雕、漆器……幾乎所有的藝術品上,中國人生活所接觸的一切方面都有龍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龍的形象也是這樣,出現得既多且早、從未間斷。由于前面我們論說的原因,每個時代的龍都有其時代的特征。我們認識了這些特征,就可以用來幫助我們鑒定器物的時代。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龍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這些特征,對鑒定陶瓷器尤為有用。 歷來研究龍的人很多,專門研究陶瓷器上龍的形象者也不少。本書先概括介紹一下陶瓷器上各個時期龍的紋飾形象,作為提要,再附上一篇較詳盡的研究文章及紋飾圖,作鑒定參考。 六朝:龍成鱷魚形狀,神態兇猛。 唐:龍的形象富有生氣,為一般動物樣,沒有神圣、威嚴意味。 宋代:據許多學者研究,中國的龍,此時才與封建帝王的權威有關,成為帝王象征,為皇帝所專用,皇帝自命為"真龍天子"。因為宋代磁州窯、定窯、吉州窯等窯產品上都有龍紋出現。宋代的龍紋形象威武,極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權威,至高無上。 元代各種陶瓷器上都多見龍紋,尤以青花瓷上的龍紋最典型生動、時代特征最強。元代龍紋的特點是:龍頭小、身細長,有背鰭(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幾種爪、鹿角、方格鱗、龍身矯鍵靈活,充滿生機。形式有云龍、趕珠龍、龍鳳。刻、印、畫都有。 明代:龍紋為官窯瓷器上最常見的紋飾。明代陶瓷器上的龍,身體粗狀,豬嘴(下顎比上顎長些),龍須上卷,魚鱗,五爪多。這是總的特征,各時期,又多少還有些差別: 洪武、永樂:大體承襲元代的風格。 宣德:龍身開始變得粗一些。此時又有一種飛翼龍出現,這種形式的龍,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還有。還有所謂香草龍--龍尾呈多枝卷草形,為此時前后特有。 弘治:龍的兩眼平視。多為五爪。 嘉靖:龍的形體多樣。一是常見的行龍,穿云破霧。二是出現正面龍:龍體不作橫三曲狀,而作豎立狀:龍頭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頭面正對觀賞者,故名。三是螭虎龍,描畫極其簡單草率,狀似壁虎,有行走狀,有團狀。正面龍、螭虎龍皆為前所未有者。 明末:龍畫得更為草率,線條凌亂,色彩淺淡,填涂粗糙。崇禎時的正面龍,形似老人,毫無生氣與威嚴,反映出明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微殘了。 清代:清代的龍,身軀亦較粗,下顎較短,形象比較和善。各朝的特征是: 順治、康熙:龍的形體、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風格,比較威嚴。有一種過墻龍--形體由碗、盤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見。 乾隆:龍的神態由威嚴開始變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無上的神貌。多見龍與鳳合畫,意為龍鳳呈祥,象征男女愛情。又多二龍戲珠。凡此說明龍的紋飾寓意已大為世俗化。 嘉慶以后的龍紋,更大量出現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劃龍舟、嬰戲舞龍、龍穿花等,成為玩物,龍已大大失去神圣威嚴,至尊至上的權威形象。
⑧魚:陶瓷器上魚的形象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為裝飾紋飾,如著名的魚紋盆。從那時至漢代用得不太多。大約在唐代,魚紋開始較多的出現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義。魚諧余,象征寶貴有余,年年(連年)有余,表達生產落后社會里人們希望生活富裕寬綽,有余有剩。 唐代:魚的形象充分寫實,較為形態生動,許多窯都有瓷塑玩具魚,長沙窯有繪畫魚、印花魚、模印貼花魚等。 宋代:在唐代寫實風格影響下,有較為寫實的,也有較為抽象的,以后者最具時代性。磁州窯器上所畫魚即屬后者,線條簡潔,著墨不多,卻形象生動,勃勃有活力,動感特強,有后來寫意畫的韻味。龍泉窯青瓷的模印雙魚紋即為前者,均為寫實性的陽文,形象比較呆板,少活力。 元代:青花瓷上繪畫魚紋較有特色,多畫鮭魚:撬嘴、高鰭,圈狀珍珠鱗。鮭諧"貴",寓"寶貴有魚"意。又有一種鯰魚,魚鱗呈網絡狀。鯰諧"連",寓"連年有魚"意。 明清時期,陶瓷器上魚紋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魚的形象一般都較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