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宣德款識的字體和書法也是對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時代書寫款識個性和風格特征的研究。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開始,字體不如宣德款遒勁,顯得方正寬博。具有正德款寫款特征。明正德仿宣德官窯制器,因為“年”字的書體是正德的特色(雖然不是絕對),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筆一小平右點,在正德瓷器上常書寫成一小橫。萬歷民窯青花仿款,筆畫豪放跌宕,青花雙圈緊靠圈足,線條無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書款多為明正德、天啟、崇禎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德”字“心”部加一橫的,基本可以斷定為后代仿制。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較為成功,是字與字之間的空間處理,字體的特征、書法,都極忠于原器,所以鑒定時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紋飾及釉色等項,即易魚目混珠,被蒙騙過去。而正德以后,至民國大肆仿造。其款識帶康熙楷書款風格為最多見。從寫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間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識,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勢的六字雙行,常顯高低錯位之分。康熙楷書仿款,雙圈青花粗細濃淡一致,首尾無明顯的接筆痕跡。“大”字的撇畫橫筆以上出頭過于長;“明”字月部第二筆橫、豎、勾轉折處,具有宋體的外拓性;“制”字下“衣”豎提后直接寫捺,或者“衣”字提筆和撇筆書寫連接一線;萬歷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書筆畫不同真款橫豎粗細大致相同,而顯示出橫細豎粗特征。在仿宣德青花款的發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藝,釉面薄,青花發色濃艷明麗,不見了鐵銹結晶斑。至于后貼款的鑒別方法就不在這里討論了。
研究宣德款識的字體和書法,不僅僅是對一個朝代的寫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為歷代對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們對它進行研究的同時,可以兼顧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時代書寫款識個性和風格的特征。仿品的款識往往帶著時代書寫風格,不是顯得字間結構軟弱無力,就是體現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種書法韻味。如果我們牢牢記住各個朝代款識最典型的書寫青料(或彩料)的深淺、浮沉的呈色變化,和其習慣性寫法以及款識的內容、排列格式、字體結構的演變規律,便可以結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來考慮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處于朝代交接之際,存在著專人延續寫款的情況了。雖然說眼下仿制的風氣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難。但是假的總歸是假的,它們總免不了有“過”或“不及”的毛病。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深入研究,年款的書寫真偽仍不難發現其間的差距,瓷器的“真”、“偽”鑒別也不出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