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文字稱銘文。明、清以來的瓷器上的帝王年號又稱款識。
銘文可以直接刻劃在胎上,也可以用釉彩書寫,這樣就形成了胎體銘文和釉彩銘文兩大類。
胎體銘文是在瓷器的胎體上用刻劃、模印、堆帖、雕塑的方法題寫的銘文,其中主要用刻劃和模印兩種方法,胎體銘文通常用于單色釉瓷品上。刻劃方法既在生胚上用刀刻和用錐劃的方法。刻劃而就的銘文有陰文、陽文兩種。從傳世瓷品來看,以陰文居多。從明宣德開始,有陽文楷書的年號款出現(xiàn)。模印是胎體銘文的另一種基本形式。這種銘文是用事先刻就的字模在胎體未干時(shí)壓印上去,分陰文、陽文兩種。
釉彩銘文是用毛筆或其它工具以釉彩在瓷器上題寫的銘文。釉彩銘文按銘文釉彩和瓷器底面釉彩的上下位置不同,可分為釉下彩銘文和釉上彩銘文。元、明、清三代以青花瓷為瓷業(yè)生產(chǎn)主流,這一時(shí)期,瓷器的絕大部分為釉下青花銘文。另有一種釉里紅釉下彩銘文,但相當(dāng)稀少。釉上彩銘文是在燒成的瓷器的底釉上用另一種釉彩題寫銘文后再次入窯燒就,釉上彩銘文按其釉色有紅彩、墨彩、金彩、琺瑯彩等。明代自宣德起銘文用釉上紅彩題寫。清乾隆以后,大量使用釉上紅彩銘文,且多篆書。有些紅彩銘文的文字排列如印章,俗稱“圖書款”。清康熙至嘉慶所制琺瑯彩瓷上,用琺瑯彩題銘,因釉厚而高出底面,又稱“堆料款”,有藍(lán)、紅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