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在北宋初期主要燒制越窯風格的青瓷,盤碗外壁多采用浮雕技法裝飾雙層蓮瓣紋。中期以后刻、印花工藝日趨成熟,有時在一件器物上兼用刻花、劃花、印花等幾種手法,藝術效果十分完美??袒ㄇ啻梢陨徏y最為常見,刀法寬闊有力,線條粗放。印花瓷器除了單純的蓮荷圖案外,還有水禽蓮荷、嬰孩戲蓮等。耀州窯的把蓮紋最有特色。“印花把蓮多出現在小碗的碗里,以海水為地的稍多,主題以蓮花、蓮實、荷葉或茨菇葉四五枝為一把;印有兩把蓮紋的,用交錯對稱布局;印三把蓮的,并印有‘三把蓮’三個字,使我們由此得知這種紋飾叫‘把蓮’,意為一把或一束蓮花。”1972年甘肅華池縣出土的耀州窯荷葉蓋碗是一件器形與紋飾巧妙結合的佳作。蓋碗口沿做出六個向下卷曲的缺口,俯視如同荷葉一般。碗蓋狀如荷葉,邊沿有六個向上卷曲的缺口。上下缺口互相吻合,造型精巧,新穎別致。
龍泉青瓷是繼浙江的越窯、歐窯之后興起的青瓷體系。裝飾技法以刻劃為主。早期產品與歐、越兩窯有許多相似之處,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北宋中期以后,刻劃花逐漸由纖細娟秀向繁密發展,器物外壁經常裝飾一種帶葉脈紋的蓮瓣。南宋是龍泉刻花青瓷的全盛時期。此時其它窯系已不甚流行的蓮瓣紋在這里仍作為主要紋飾盛行不衰。“外壁單面刻制蓮瓣的裝飾似乎已成為各類制品的共同花紋,幾成一個時期的裝飾風格。這種半浮雕式的刻花蓮瓣紋,中脊顯明而挺撥,瓣面自中脊坡向兩側,大小相間,形成雙層仰蓮,象一朵盛開著的荷花”。
南方其它燒制青瓷、青白瓷的瓷窯也有大量裝飾蓮紋的優秀作品。江西蓮花山宋墓出土的影青帶碗注子,溫碗呈八瓣蓮苞形,高圈足外壁環貼覆蓮瓣。注子通體作六瓣瓜棱形,在頸部、流咀基部以及獅形蓋的邊沿分別貼塑覆蓮瓣。制作精巧,造型優美。此外,象越窯燒制的青瓷仰覆蓮花盒,福建燒制的青白瓷浮雕蓮瓣爐,都是以蓮花為裝飾題材的精美工藝品。
蓮紋自東晉出現在瓷器上以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變化,到宋代已完全脫離了宗教影響,成為優美的純裝飾性題材。由于唐宋以來推崇牡丹,蓮花已逐漸失掉其傳統的優勢地位。但深受人們喜愛的蓮紋仍是宋代各大窯系中普遍使用的題材。
(四)
自東漢晚期到宋代一千年間,青瓷一直是我國瓷器生產的主流。與之相適應的刻花、印花等"胎裝飾"技法在應用上遠遠超過彩繪。元代以后,青花和釉上彩繪瓷器取代了青瓷的主導地位,制瓷工藝進入了以彩瓷為主的黃金時代。隨著彩繪技法的迅速發展,裝飾題材空前豐富,山水、花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以及吉祥寓意圖案大量出現。蓮紋此時已成為諸多裝飾題材中的一種,比較長見的有纏枝蓮、蓮瓣紋和以純國畫方法表現的寫實蓮荷紋。
纏枝花是宋代瓷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宋磁州窯的纏枝花卉大花大葉,枝繁葉茂,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元代青花纏枝蓮紋繼承了這一特點,花體較大,花形飽滿,瓣與瓣之間及花蕊均不填滿色,留出一線白邊,使花朵的結構清晰。經過變形處理的主葉呈葫蘆形,這種特殊的葉紋裝飾性很強,為元代纏枝花所獨有。在結構布局上,充分注意了“青”與“白”的關系,青花與白地比例均勻,畫面滿而不亂。元青花瓷器的紋飾層次較多,一般由主題紋飾和多層輔助紋飾構成。纏枝蓮大多作為輔助紋飾裝飾在盤碗的內外口沿和瓶罐的肩、脛部,但有時也用作主題紋飾。
蓮瓣紋是元代青花瓷器最常見的邊飾,這種經過變形的蓮瓣俗稱“八大碼”,外廓由外粗內細的兩道線構成,線條轉折生硬,顯得棱角分明。瓣與瓣之間均留有空隙,瓣內繪制各種紋飾。其中以繪制火珠、火輪、銀錠、珊瑚、犀角、雙錢等圖案的雜寶紋最有特色。
蓮池鴛鴦和蓮池魚藻是元青花中的寫實性主題紋飾。布局繁密,結構嚴謹,筆法遒勁有力,生動自然。蓮花的花瓣狀如飽滿的麥粒,“荷花、荷葉、蓮蓬都不填滿色,鴛鴦、水藻都帶幾筆水紋,仿佛水在流動。”這類畫工精湛的作品藝術效果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圖案紋飾,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宋元時期流行的纏枝花卉,到明代已發展為一種定型的裝飾題材。“由于它變化無窮,用起來非常靈活機動,不論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體紋,或是在口沿、頸、肩、脛、足部作輔紋,都容易與器型渾然一體”。因此被大量應用于官民窯瓷器上。其中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形式的纏枝蓮紋使用最為廣泛。明代纏枝蓮布局疏朗,空間寬闊,花葉明顯變小,花頭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態靈活多變。除了單純的纏枝蓮外,明代還有大量與蓮紋合繪的圖案。如龍穿蓮、鳳穿蓮、纏枝蓮托八寶、纏枝蓮托梵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