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太獅少獅 圖為一大獅子一小獅子。
太師官名,周代設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太師為三公之最尊者;少師官名,周禮春官之屬,即樂師也。以獅與師同音,而寓以太師少師之意,表示輩輩高官的愿望。
圖案為一大龍一小龍者,稱之為教子成龍、望子成龍。
32.八寶聯春 圖案為八件寶器相連。
八寶分為兩類:佛家八寶有**、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長八件寶器,俗稱:“輪螺傘蓋,花罐魚長”。仙家八寶即八仙護身法寶為漁鼓、寶劍、花籃、笊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八件寶器。八件寶器相連接的圖案稱之為“八寶聯春”或“八寶吉祥”。
33.八仙過海 圖案為八個仙人皆持寶器,下有大海波濤。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仙,有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八仙故事多見于唐、宋、元、明文人的記載。“八仙慶壽”、“八仙過海”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寶護身為舟,競相過海,以顯神通。
34.麻姑獻壽 圖案為麻姑仙女手捧壽桃。
麻姑,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仙女。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人,修道牟州東南姑余山。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于時,或許又將變為平地。后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她的手指像鳥爪,蔡經見后想:“背大癢時,以爬背,當佳。”又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她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祝女壽者多以繪有麻姑獻壽圖案之器物為禮品。
35.群星祝壽 圖案為眾多仙人各持禮物。
傳說三月三日王母娘姐壽誕之日,各路神仙來祝賀,而以此取其吉祥喜慶之意。
36.萬象升平 圖案為一象身上有卐字花紋,腰背上負一瓶。卐字在梵文中作“室利靺蹉”,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釋跡牟尼胸部所見的“瑞相”,用作萬德吉祥的標志。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制定此字讀萬。萬壽升平,表示人民祝愿國泰民安,百業興旺,國富民強的升平景象。還有“太平景象”、“景象升平”等圖案。
37.平升三級 圖案為瓶上插有三戟。
瓶與平同音,戟寓級。平升三級乃表示官運亨通,祝愿連升三級之意。
38.天女散花 圖案為一仙女提花籃作散花狀。
佛經故事《維摩經·觀眾生品》記載,維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諸菩薩身,即皆墜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天女說:“結習未盡,花著身耳”。謂以天女散花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宋之問《設齋嘆佛文》:“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樹”。故取其“春滿人間”之意。
39.嫦娥奔月 圖案為一仙女奔入月宮狀。
嫦娥乃神話中后羿之妻。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宮。
40.四海升平 圖案為四個娃娃抬起一瓶。
四個小孩(海)抬起(升)一瓶(平),表示四海升平,以此表達人民厭惡戰亂,熱愛和平之善良愿望。
41.福從天降 圖案為一娃娃伸手狀,上有一飛蝠。
以天空中飛舞的蝙蝠即將落到手中,而寓其意為“福從天降”、“福自天來”、“天賜鴻福”等。此外還有“五福臨門”、“引福入堂”“天官賜福”等圖案。
42.長命富貴 圖案為雄雞引頸長鳴,牡丹花一技。
雄雞引頸長鳴(命),牡丹乃富貴之花,喻富貴。還有長命百歲的圖案,雄雞引頸長鳴旁有禾穗若干。
43.流傳百子 圖案為開嘴石榴或葡萄。
舊時傳說,文王有百子。“榴開百子”表示子多。還有“子孫葫蘆”、“百子圖”、“麒麟送子”、“蓮生貴子”等圖案,表示子孫萬代、萬代長春等愿望。
44.教子成名 圖案為一雄雞引頸長鳴旁有五只小雞。
以雄雞教小雞(子)鳴(名)叫,寓以“教子成名”。還有“五子登科”、“一品當朝”等圖案,表示殷切期望子孫取得成功的業績。
45.官上加官 圖案為雄雞和雞冠花。
46.玉堂富貴 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
47.五世同堂 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
以上圖案都以諧音題名,同音寓意,表示古人的升官、富貴、五代團聚的美好愿望。
48.漁翁得利 圖案為鷸蚌相爭狀,旁立漁翁。
《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
49.英雄斗智 圖案為一鷹一熊作爭斗狀。
《本草》:“虎鷹翼廣丈余,能搏虎。”《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樣。”鷹與英、熊與雄同音。猛禽兇獸相斗,二勇相爭,智者勝。還有一松樹上落一鷹,地上有一熊,作相互怒視欲斗之狀的圖案,以此比喻英雄大智大勇。
50.珠聯璧合 圖案為珠點連續有白頭花藍點。
《漢書·律歷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聯珠。”后借以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湊集在一起。
51.八駿圖 圖案為八匹馬姿態各異。
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名稱說法不一。《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史記·趙世家》:“造反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騾、綠耳,獻之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其他傳說鈞由此而派生。
52.博古圖 圖案為鼎彝鐘磬、瓷瓶玉件、書畫盆景等各種器物造型,種類繁多。
有各式各樣的博古圖,給人以古色古香之感。
53.天馬圖 圖案為一飛馬、馬生兩翼。
天馬一詞,最初見于《楚辭·離騷》、《史記·大宛列傳》和《淮南子》等書中。張騫使西域得烏孫好馬,名曰天馬。后得大宛汗血馬,比烏孫馬強壯,改烏孫馬名為西極,大宛馬叫天馬。史書記載,漢武帝“獲汗血馬來,作西極天馬歌。”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后,天馬發展成“龍之友”、“龍之媒”的地位。神話故事似的“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使人想向出“馬生兩翼”,慢慢被稱為龍馬。《西游記》中有白龍馬,便是一例。天馬似馬又生翼,空中行走又似龍,這種動物圖案在古時瓷器、地毯上常見。
54.麒麟圖 圖案為一獸,頭長一角,獅面,牛身,尾帶鱗片,腳下生火,其狀如鹿。
麒麟,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古稱之為“仁獸”,多作吉祥的象征。“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禮記·禮運》:“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效橄。”“橄”同“藪”即沼澤。漢代磚上的麒麟圖案與馬和鹿的樣子相似,漢以后,逐漸完善了麒麟的形象。由于麒鱗是瑞獸,常借喻為杰出之人,麒麟送子、麟吐玉書等圖案等皆有杰出人士之降生的寓意。
55.四藝圖 圖案為琴、棋、書、畫。
琴棋書畫是我國古代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玩,用以增進學識,提高雅興。圖案中的四藝,其造型設計,古樸、優雅,富有韻律感。
56.踏雪尋梅 圖案為風雪中一老人頭戴浩然中,騎驢過橋,手持梅花。
踏雪尋梅是根據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故事,編寫而成的圖案。孟浩然(689~約740年),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少年好學,酷愛梅花,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還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一首詩。有人傳出,孟浩然游長安,王維私邀入內署,適唐玄宗李隆基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告,玄宗大喜,詔浩然出,誦所為詩,玄宗發現無求仕之心,即入還。其實從孟浩然的《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詩中只見“當路誰相假”之句,那有皇帝發現他不愿為官,放他歸去之事。孟浩然頭戴浩然中,在風雪中騎驢過灞橋,踏雪尋梅,已成為我國古代詩人的佳話。這一圖案在古時瓷器、地毯上常有出現。
57.伯牙摔琴 圖案為一人舉琴面對一墓,旁立一老人。
出自俞伯牙與鐘子期相交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有位俞伯牙善彈琴,一日乘舟游至漢陽江口,命童仆取琴焚香,調弦轉軫,一曲未終弦斷之。疑有人聽琴,命左右搜之,遇一樵夫鐘子期,二人登舟促膝相談,意合知音,結為兄弟。約定來年江邊相見。當俞伯牙按期來到江邊時,鐘子期已病故。伯牙聞知,淚如涌泉,去子期墳前祭拜,并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一摔,摔得玉軫摧殘,金徽零亂。老者驚問:“先生為何摔此琴?”伯牙道:“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故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之說。古時瓷器、地毯均有此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