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1950年,我的父親又被調到江西景德鎮去了,開始是我父親一個人先去。那時是供給制,父親沒有工資,從此我們沒有生活來源,一家人在湖州生活很苦,靠母親幫人家做點針線活來維持家用。母親經常要我去叫收舊貨的人到家里來,把不用的家具賣掉,換點米來吃。大概一年后父親回來了,說要我們全家遷到江西景德鎮去,房子也找好了。我記得我們家離開湖州時是坐船,小河里盡是菱角藤蔓,老是擋住我們的小船。到杭州后,我們在城站火車站旁的一個小旅店里住了一晚,然后坐火車到江西鷹潭,火車下來再坐船。我們全家大概有三四天時間,吃住在船上,快到景德鎮時,看到河里都是圓圓的白色的瓷餅(渣餅),這條河叫昌江,我們都很好奇,要船工撈來給我們玩,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做瓷器的東西。自此,冥冥之中我走上陶瓷藝術的道路,注定要同陶瓷打一輩子交道。

嵇錫貴與初中女同學合影(前排中為嵇錫貴)
我們家住在景德鎮程家巷上弄五號,是一個大戶人家的房子。因政治原因,父親被牽連,下鄉勞動,全家生活很艱難,我也輟學在家幫助母親分擔經濟上的負擔。大概過了四年,父親恢復了工作,他要我們繼續讀書。我特別喜歡文學,當時的班主任姓蘆,經常會借書給我看,如《安徒生童話》等,有不認識的字我就寫下來去問老師。我也喜歡圖畫課和音樂課,在學校里我愛唱歌、跳舞、畫畫等,我經常為班級里的黑板報畫報頭。記得有一次上地理課時,老師為了能讓我們記住全國各個省的位置分布,每學一個省就要畫一張地圖。我畫得又快又好,還會用顏色,所以有個別女同學就要我替她們畫。有一次畫中國地圖,我把四周畫上了圖案邊,是自創的,我自己很滿意,結果反而受到老師的批評,說我喧賓奪主,我覺得很委屈。我做完作業后就喜歡臨摹小人書中的圖畫,總是畫得津津有味,我可以整天不外出就在家畫畫。

中專時期的嵇錫貴(右為嵇錫貴)
1957年初中畢業,當時景德鎮市陶瓷美術技藝學校來招生,要考美術課。我記得是考寫生,畫一個玻璃杯里裝了藍色的水,我自己感覺畫得不錯。繪畫通過的人要面試,當時面試我的是丁千老師,他問我為什么要考這個學校,我說我喜歡畫畫,家里窮,你這學校不要學費,還有飯吃,還分配工作,所以我要報考。他還問我愛好什么,我說我喜歡唱歌、跳舞。當時學校偏向有文藝愛好的學生,所以我被錄取了。分專業時學校有青花班、粉彩班、古彩班、雕塑班,我也不懂,稀里糊涂地看到了青花班,以為是畫花的,就報了。當時沒有陶瓷知識,到學校后才知道青花是在泥坯上面用黑黑的青花料畫的。

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生會合影(后排右二為嵇錫貴)
當時學校的課程有素描(丁千、趙履安老師授課)、圖案課(周時圖老師授課)。青花專業課是聶杏生、鄒鎮欽兩位老師教,他們都是景德鎮著名的老藝人。畫青花從最基礎開始,每人發一塊泥墩,像塊磚頭一樣,在上面用青花料畫線條,一根線條要畫得又細又挺,很難畫。毛筆在坯墩上畫很容易給吸住,所以用筆要有速度。不斷重復地練習,坯墩畫滿了,用刀刮掉一層再畫,要刮得平才好畫。開始畫的時候很難,但我有一股子犟勁,畫得不好用刀刮掉一層繼續畫,一直練到坯墩從十厘米厚被刮到剩下三四厘米厚,我要把線條畫得滿意才肯松手,才練習下一部分的紋樣,往往我的成績是五分(最高分)。坯墩練習后開始畫茶杯,坯子是不素燒的,沒有強度,杯上還有個把手,所以經常會弄破或是把手掉下來了。難度大的是車箍,光車箍就要練很久,在茶杯口沿車出幾條線,而且頭尾要接住,線與線之間的寬度要一樣,線條粗細要一致,不能有粗有細,彎彎曲曲。我往往是吃好飯不休息繼續練習,直到熟練為止。接下來是練習畫圖案,圖案都是徒手畫,在兩根寬度一樣的線條內畫,要求圖案整齊,線條粗細一樣,疏密一致,頭尾要接好。班上有34位同學,我成績總是最好的。這種基本功的訓練為我日后得心應手地做作品奠定了基礎,畫青花時線條也很流暢、挺拔。青花彩繪不像釉上彩那樣分工明確,釉上彩圖案是專人畫的,畫山水、畫花鳥、畫人物分工明確,而青花專業是不分這么細的,圖案、花鳥、山水、人物都要學,這也為我日后的創作開辟了思路,不受題材的限制,可根據器皿的造型決定裝飾題材。我體會年輕時練習基本功非常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童子功”。我經常在想,在中專時就能把手藝學好,一方面是我自己努力,另一方面是我的確喜歡這個行業。

1997年作品彩繪盤《丹荔鳴蟬》
鄒鎮欽老師教的畫面是國畫形式的,有時也請景德鎮青花老藝人王步來教我們。鄒鎮欽老師教畫松樹的松針要畫得又細又挺,而且要重疊地畫,松枝要畫得像龍爪似的強有力。他也教我們畫山水,青花山水也有其特點,山的皴法畫好后,靠分水一層層地分出立體感,如同清康熙青花的風格。聶杏生老師喜歡圖案裝飾效果的,如變形的花鳥、人物等,他筆下的青花人物如嬰戲、仕女等也特別有味道,動作夸張,神態活潑。中專時的基本訓練是很嚴格的,青花藝人上課一絲不茍,所以培養了我扎實的基本功。
素描課當時是丁千、趙履安老師教。素描課開始是畫幾何模型,方形、三角形、圓形、多邊形等,接著是練習畫石膏的口、鼻、耳、眼,下一步練習頭像,從塊面頭像、頭像、胸像到全身像,我很認真地畫每個造型。文化課我也很用功,因此在班里成績一直很優秀。
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于1958年成立。我當了三年中專老師后想要辭職去讀大學,那時提出辭職是要冒風險的,要么扣頂專業思想不穩定、不安心的帽子,要么丟掉飯碗。我同母親說了我的想法,母親說你自己的前途要緊,我說讀書之后工資就沒有了,母親還是支持我讀大學,所以我要感謝我的父母。當時陶瓷學院院長是胡懷陵,胡院長聽說后也說你參加考試吧,考取了就來讀。經過考試我被景德鎮陶瓷學院錄取了,我分在大藝61班,全班有22位同學。1961年我就是一名大學生了,在班上擔任班長、團支部文體委員,在陶瓷學院學生會擔任學習部長等職務。我學習很刻苦,像一塊海綿一樣拼命汲取知識,我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因此我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大學課程有專業課(陶瓷技藝)、文學、政治、俄語、體育、素描、水粉畫、國畫、圖案等。除文化課外,其他課程是單元制的,一般四周換一個課程。在陶瓷學院讀書期間,我家生活困難,每月8元的伙食費也成問題。學校有甲、乙、丙、丁四等助學金,因我是班長,所以自愿享受丁等,把前三等讓給其他同學。星期日上午幾位家庭困難的同學上山砍柴賣給磚瓦廠,我記得是二分五里一斤,一次只能砍六十幾斤柴,下午就背起畫夾去郊區寫生,我喜歡畫水彩畫。冬天不能上山砍柴,就去磚瓦廠挑土方,或接點畫新彩的碗、盤的活,同幾個同學流水作業畫瓷器,畫花的專門畫花,畫葉子的就專門畫葉子,賺點錢作生活補貼和買筆墨紙硯。有時回家母親會把細鹽炒一下,醬油也煮一下,我帶到學校拌飯吃,雖然生活很艱辛,但我不會因生活困難而耽誤學習。每次作業我都很認真地完成,常常會因畫得不滿意而重畫,晚上經常要到凌晨一兩點鐘才去睡覺,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學習成績在班級里總是名列前茅。

臨摹北京故宮北宋定窯刻花紋樣手稿
大學的科目比較系統,專業課有青花、刻花、粉彩、古彩、新彩等。青花課還是鄒鎮欽、聶杏生兩位老師給我們上,有時王步也被請來上青花課。粉彩課是張志湯、余翰清、魏榮生、石宇初等老師上。這些陶瓷專業課的老師是當時景德鎮著名的老藝人,余翰我在工藝美術理論方面得到了提高,對設計理念都有所啟發。在北京的近二十天,我最感興趣的是進故宮博物院,印象中那時不要門票,或是用學生證可進。我主要在陶瓷館參觀、臨摹。那時條件很差,我早上在工藝美院買兩個饅頭就是中飯了,水也沒有,因那時沒有塑料器皿裝水帶出去。陶瓷館內我最感興趣的是宋代陶瓷刻、劃花紋樣,青花、卉彩紋樣,還有各種時代的陶瓷器型,我對這些歷史的珍貴文物非常崇拜,如饑似渴地臨摹,回到駐地又不停地整理。宋代刻、劃花收集了一本,陶瓷造型收集了一本,并用黑蠟光紙剪出器形裝貼起來。故宮建筑上的琉璃窗花,通風口上的紋樣也臨摹匯集了一本。這批資料我現在還用得上,尤其是刻花紋樣中的牡丹、蓮花等紋樣,我還在越窯青瓷裝飾上使用,這批資料我至今仍珍藏得很好,雖然跟我轉遷多處,我仍把它們視作珍寶,它們對我的陶瓷作品創作有著參考價值,讓我受益匪淺。

臨摹北京故宮北宋影青刻花紋樣手稿(為黑蠟光紙剪貼)
在陶瓷學院四年里,我還是幸運的,陶瓷技藝從釉下到釉上我都學習了,而且非常全面系統,又有那么多時間得到當時景德鎮有名的老藝人親手傳授。因我專心愛學,老師們特別愿意把他們的傳家絕技傳授給我,我也盡量領悟老師們的傳授,因此,我今天在陶瓷藝術上的成績與老師們的諄諄教導是分不開的。這些傳統陶瓷技藝已深深地扎根于我的心中,也是用之不絕的源泉,至今我非常感謝當年培養我的老師們,雖然他們都已離開人世,但親手傳授技藝的形象我永記心間。
大學最后一年要設計畢業作品,我當時是到光明瓷廠實習,在那里設計制作畢業作品,這是一個以生產青花玲瓏產品為主的大工廠。我利用廠里的生產特點,設計了一套青花玲瓏咖啡具,這套產品的造型和裝飾畫面受到廠方好評,符合廠里的生產要求,作品還參加了廣交會。
在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的四年,我樹立了終生從事陶瓷藝術的目標。在這條道路上雖有很多艱辛、坎坷,但我沒有放棄、退縮,而是不斷地探索,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