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陶窯位于貴陽市花溪區黔陶鄉,發端于明代,清末民國時比較興盛。貴陽陶窯是江西人帶入的,萬志卷四:“百納長官司 正長官周可敬土人 洪武四年歸附 永樂四年開設本司 授正長官”。 道光《貴陽府志》和《黔南職方紀略》稱周可敬為廬陵人。明清時期今黔陶鄉正是百納正司轄地,故黔陶陶藝為周可敬等明初從江西帶入貴州。近年開展文物普查時,在黔陶鄉政府斜對面背后山上發現了“爬坡窯窯址”,采集不少彩陶碗、碟等碎片,經初步考證,是目前已發現的較早的陶窯窯址,大致為清代中晚期窯址,但還不是最早的黔陶窯址。
《民國貴陽經濟》稱,民國貴州陶瓷器以貴筑黔陶和青巖等地最著名。黔陶清代有70多家作坊;民國規模最大時有350家陶瓷廠,其中僅瓷廠就有5l家,著名瓷廠有趙禮恒廠、龔慶云廠、鐘海欽廠和魏春林廠4家。1932年,劉介臣在黔陶發起組織陶瓷業產銷合作社,后改名新生實業公司。1939年伍效高在黔陶組建新生陶瓷廠,不僅全面改進生產工藝,而且專門從江西景德鎮聘請燒瓷技術精湛的吳炳堅和張星琦分任工務主管和技師,二人根據黔陶陶土原料成份重新設計配方,改陶制品的明焰裸燒為瓷制品的匣缽隔焰燒成工藝,生產粗瓷(改良瓷)成功,這是貴州陶瓷業由家庭手工作坊向專業工廠生產,由全手工操作向簡易機械生產,由陶器向瓷器生產的轉折點,此后貴州瓷器生產開始逐步擴大。1941年貴州企業公司在黔陶鎮獨資設立陶瓷廠,產品有日用瓷器、電用瓷器、衛生瓷器和工業瓷器四大類,標志著貴州瓷器產業日趨成熟和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時代的開始。1950年,貴陽市人民政府接管黔陶陶瓷業,1953年黔陶制陶戶組成黔陶陶瓷生產合作社,1957年改組為國營貴陽陶瓷廠,并遷新址于孟關,改成機械化生產普瓷企業。如今黔陶鄉既傳承著數百年前的砂陶手工制作技藝,又有多家生產仿古陶瓷產品的現代化生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