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志·輕紡工業志》說,“明洪武年間江西部分災民遷來貴州,其中多擅長陶工生產,使貴陽、平塘、貞豐等地陶業日漸發展起來。”萬志卷十四《都勻府》:“平州六洞長官司正長官楊平麻 洪武十九年充頭目 三十年男公賈功授副長官 景泰四年孫迪功升正長官” [《黔南職方紀略·土司下》:“平州土把總楊氏,管平州諸寨。其先……江西九江人……累傳至武功,以貪淫革職。尋授其子之楚為平州外委土把總。之盛為六洞外委土把總。”清代六洞外委土把總轄地就在今平塘縣牙舟鎮一帶。有人據一九五八年修建大食堂時在陶瓷廠附近砍倒一棵估計五百年樹齡的楓香樹推測牙舟陶窯起于明初,缺乏科學和史料依據。因此,根據歷史文獻推測牙舟窯當是清初楊之盛駐守六洞之后才興起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咸豐《黔語》:“白膠土,在長寨廣順之間,陶家用之,然而其質不良。”民國《貴州通志·風土志》也有相同記載。所謂長寨(長順)廣順之間,指的正是牙舟一帶出產白膠土(陶泥)。清末民初,牙舟有陶窯48座,生產的陶制玩具、煙斗和祭器等遠銷黃河流域和南洋各地。1941年貴州省博物館開館慶典時專程赴牙舟挑選陶瓷品參加展出。1949年牙舟仍有陶窯12座,1952組成牙舟陶器聯營社,1955年改為牙舟陶器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為牙舟陶瓷廠。1960年以來,牙舟陶多次代表貴州陶瓷工藝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展出。1978年在北京全國第二次工藝美術展覽會上,中央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鷹教授稱贊牙舟陶為“全國工藝美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1983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國際旅游會上,牙舟生產的 “雞紋雙耳罐”被評為旅游紀念品優秀作品,同時獲輕工部優秀作品證書及金質獎章;1984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評比中,“方紋奶罐”又獲輕工業部優秀作品獎;1985-1986年,“雞紋雙耳罐”和“方紋奶罐”分別獲國際旅游獎和輕工部百花獎;2006年又獲“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大賽三等獎。由于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牙舟陶在2004年前后一度走入低谷,全鎮只剩兩座陶窯。2008年牙舟陶器燒制技藝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后,牙舟陶器生產逐步恢復,并被業界稱為中國十大名陶之一。
此外,清代貴州著名民窯還有貞豐花碗窯。咸豐《興義府志》:“窯器按產貞豐州之把蘭山,山在城西二十里。山嶺有村落曰花椀窯,燒制花盆土缶諸器。”清末詩人曾作孚《貞豐竹枝詞》:“把蘭一過便登坡,窯上業陶人戶多。男女手工技術巧,家家燒碗作生活。”民國《貴州通志·風土志》:“瓷器出貞豐州花碗窯及興義縣。”1912年,貞豐商人合伙在把蘭山(今貞豐縣挽瀾鄉窯上村)開辦南豐陶瓷公司生產陶器。1951年,窯上村一帶專業窯戶發展到131家,還有農業兼窯戶39家,年產六千余挑陶瓷,行銷附近各縣。1952年改為國營陶瓷廠,1954年試制江西瓷成功,1956年擴建為貞豐縣陶瓷廠,生產蒸雞缽、花盆和酒缸等瓷器。目前貞豐縣正在招商引資開發花碗窯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