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衣板是家庭生活的必備之具,隨著現代智能家居進入人們的生活,昔日的搓衣板已被洗衣機所代替,傳統文化中的日用工具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搓衣板作為傳統日用器物,是何人何時創制的?雖史無記載,但從鶴壁市砂鍋窯發現的元代搓衣板實物標本,可窺見古代先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與追求,也填補了史無可考的歷史。現品鑒賞析如下,敬請大家斧正。
一、元代鶴壁窯搓衣板的裝飾風格
鶴壁窯,是中國北方一處大型民間窯場。始于唐,興于宋,盛于金,衰落于元。器形種類繁多,兼燒黑釉、青釉、黃釉、醬釉、綠釉、鈞釉、茶葉末釉、孔雀藍釉等。采用刻、劃、剔、印、寫、繪以及堆塑、貼塑、鏤空等多種技法,以燒造白地黑花(白釉剔花、白釉劃花、白釉印花、白地紅綠彩),黑釉線條罐,黃釉大盆,鈞釉瓷等品種著稱,其燒造史長達五百年之久,在中國陶瓷史上獨占一席之地。由于鶴壁窯燒造的民間屬性,非常接地氣,民眾的需求,市場的需要,就是窯主營銷策略之所在。筆者所見過的陶瓷食用具和實用工具有:蒜臼、蒜錘子、湯壺、油漏子、油燈、茶捻子、捻墜、墨斗等,而搓衣板的發現填補了此項生活用具的空白,為人們探討研究搓衣板的歷史淵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


(圖2,現為鶴壁私人收藏)
元代鶴壁窯搓衣板面板上端其形狀為平行四邊形,中間刻有“李”字標記。面板下載為長方形,整個面板的周邊刻有雙線紋,雙線中間壓有凹形點裝飾紋(圖1)。其板長38.3厘米,寬21.7厘米,厚3厘米。其質地為缸土胎,背面平整光滑,留有提把槽(圖2)。面板正面裝飾圖樣采用雙帷幕式線條紋組成,紋樣簡潔,樣式粗放,具有典型的元代風格。
二、元代鶴壁窯搓衣板的粗曠之美
鶴壁砂鍋窯是鶴壁瓷窯著名的遺址之一,位于鶴壁市姬家山砂鍋窯村,面積達1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至2米,燒造年代為元代,其村為山巒環抱,地下儲藏著豐富的陶瓷原料,從該窯出土的鈞瓷器皿看,其燒造技藝,堪稱鶴壁窯元代鈞釉瓷的經典之作。元代鶴壁窯搓衣板的發現,讓人們有幸觀瞻到古代搓衣板的全貌,它是現代搓衣板制式的鼻主,其形制與現代搓衣板大同小異,可謂異曲同工。一般人們所見到的搓衣板為木質居多,如今基本被塑料制品所代替,其面板上的紋飾為條狀式或者波浪式溝槽紋,以增加其洗衣的摩擦系數。元代鶴壁窯搓衣板為燒缸之砂土料燒造,相對于瓷料,胎質顆粒粗,由于點狀紋飾呈現凹形紋,即增加了洗衣的摩擦力,又呈現出帷幕樣式,其紋飾是受元代游牧民族文化習俗的影響,與蒙古包帷幕有著密切的關聯,其審美情趣凸顯民族文化融合之特點。
元代鶴壁窯“李”字搓衣板,據筆者推測此物應為砂鍋窯“李”姓窯主(或者窯匠,或者姓李家定制)所燒制,刻上姓氏,以防止借家還錯。遙想當年李窯主在制作搓衣板時,苦思冥想,精心設計,細心制作,為的是博得媳婦的歡心,而被窯工們所譏笑。細細的端詳此件搓衣板,其裝飾紋樣粗曠之中,頗具特色,壓制的凹形點狀紋,連接成線,線變成圖,圖紋悅目。顯現出制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呈現出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與美感。此件面板既實用,又美觀。可謂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藝術品。
如上所述,元代鶴壁窯搓衣板的發現 ,為研究考證我國搓衣板的歷史淵源,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佐證和依據。搓衣板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伴隨著人們的生活發展到至如今,也逐漸被現代化的智能家居所替代,與搓衣板相伴相隨的一些古老的生活用具,如棒槌、錘布石,已經遠離人們的生活。在傳統文化之中,搓衣板已衍生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嘻笑之語,在外的大男子,在內房之中的小丈夫,在河東獅吼的聲討之下,搓衣板成為了體罰丈夫的之具,它已賦予了一種懼內的文化符號。
生活在搓衣板上延伸著,也在搓磨之間,日子在時光之中,編織出一曲曲市井小調,哼著唱著,吵著鬧著;歲月在小夫妻牽手之上,相濡以沫,接受著塵世人間的最愛,孕育著自己的兒女子孫們,慢慢地偕老到了白首………
(此文發表于《大觀收藏》雜志2020年第02期,總第334期,第66-67頁刊發)
作者:李建東
單位: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所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地址: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大道213號,市政府第三辦公樓二樓西,鶴壁市文聯
郵箱:hwssrs@126.com
手機:130338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