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窯是中國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公元一一二七年,宋氏南遷建都臨安(即今杭州),宋代朝廷先后在杭州建造了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燒制專供朝廷使用的青瓷,產品以香灰胎質、玉色釉質、紫口鐵足、珍珠釉泡、冰裂紋片、國器造型六大特色聞名于世。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兩處官窯,均為南宋朝廷官家自建,史稱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燒造時間雖然較長,但由于制作材料特殊,工藝復雜難度大,燒成合格率很低,且作品僅供朝廷使用,不得流入民間,所以傳世作品稀少。現存南宋官窯傳世作品除了散落在國外,北京故宮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亦是及少量珍藏,即使是一片南宋官窯青瓷碎片,也是十分珍貴。二零一五年四月七日香港蘇富比拍賣,一件高度為二十二厘米南宋官窯『八方弦紋盤口瓶』作品,以一點一三八八億港元成交,可謂是片瓷值千金。
史記
南宋官窯是宋代名窯,宋史有文字記載。元·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引南宋·葉真《坦齋筆衡》對南宋官窯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有烏泥窯、余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宋史文獻中關于南宋官窯的記載,文字雖然不多,但明確了南宋官窯建立的歷史背景、燒造時間、燒造地點、燒造制度、窯器稱謂、窯口名稱、瓷質品格。宋史文獻確立了南宋官窯的歷史地位。
對南宋官窯燒造的青瓷特征,明史有比較具體的論述。明·曹昭《格古要論》:『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燒者,無紋路。』明·高濂《遵生八箋》:『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明·谷應泰的《博物要覽》對南宋官窯制瓷原料的品質進行了記載:『官窯在鳳凰山下,其土紫,姑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咸不及此也。』
明,王士性的《廣志繹》對南宋官窯制瓷原料的稀缺性作了記載:『官、哥兩窯,宋時燒之鳳凰山下,紫口鐵腳,今其泥盡,故此物不再得。』
帝諭
南宋官窯是南宋皇帝宋高宗欽定的南宋朝廷官家自建宮廷瓷窯。《宋史·禮志一》記載:『南渡中興,銳意修復,高宗嘗輔臣曰:「晉武平吳之后,上下不知有禮,旋致禍亂。周禮不秉,其何能國。」宋高宗推出興禮盛國周禮概念,確立了南宋官窯燒造國典禮器的重要作用。對南宋官窯的建立,宋高宗命朝廷官員專門負責,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宋高宗皇帝對宰執下諭:『國有大禮,器用宜稱,如郊壇須用陶器,宗廟之器,亦當用古制度等。卿可訪求通曉禮器之人,令董其事。尋以命給事中段拂,戶部侍郎王鋮,內侍王晉錫』。對南宋官窯燒造國典禮器造型式樣和制作工藝,宋高宗皇帝有明確要求。《皇宋中興兩朝圣政》卷廿六記載:《丙寅(紹興十六年,公元二四六年)太常寺奏大禮祭服事,上曰(宋高宗):「朕常考三代禮器,皆有深意,后世非特制作不精,且失其意;朕雖艱難,亦欲改作,漸令復古。」宋高宗確立了南宋官窯崇高的國器地位。
南宋官窯歷史、文化、藝術、技藝也深受清乾隆皇帝好評,乾隆皇帝專為南宋官窯作品題詩作詞。在南宋官窯葵瓣洗上題:『宣和陶器用功巧,修內督之奄豎倫,設曰葵花喻忠赤,師誠輩豈果其人。』在南宋官窯葵花盤上題:『修內陶秘囂,官窯異外間,難分建隆代,總從鳳凰山,葵式非全赭,冰紋半染殷,傾陽如取譬,切已獨思艱。』乾隆皇帝專為南宋官窯作品題詩作詞,
直述南宋官窯的史、文、藝、技、意,令世珍戀不已。從宋高宗命南宋朝廷自建官家瓷窯燒造國典禮器到清乾隆帝對南宋官窯的好評,表明古代皇帝對南宋官窯國器的高度重視與追捧。
型造
南宋官窯器型設計遵循宋代朝廷的尊典文化。『堯舜之典』『夏商之禮』是南宋官窯器型設計的重要理念,夏、商、周、漢青銅禮器和玉器造型是南宋官窯器型設計的重要典范,『遵其文,擇其器』,器型典禮、造型莊重、型雅寓意,形成南宋官窯國器造型設計文化理念。
南宋官窯作品作為國典禮器,型造參照夏、商、周青銅禮器設計制作,如貫耳瓶、紙槌瓶、直頸瓶、長頸瓶、直口瓶、方口瓶、盤口瓶、琮式瓶、膽式瓶、弦紋瓶、穿帶瓶、鼓槌瓶、出戟尊、貫耳尊、鬲式爐、鼎式爐、雙耳爐等作品。這些國典瓶器造型,都是以莊重、古樸、典雅、高貴、大氣為作品造型設計理念,作品或收口或撇口,或短頸或長頸,或豐肩或溜肩,或直足或圈足,或圓腹或垂腹,充分體現南宋朝廷國典禮器造型的文化藝術內涵。南宋宮廷生活使用的南宋官窯作品,其作品型造根據朝廷『還樸歸真』的宮廷文化理忿,在參照漢玉自然形態造型的基礎上,采用自然高雅花卉形狀進行造型變化設計,如梅瓶、牡丹瓶、菊瓣瓶、海棠瓶、瓜棱瓶、石榴瓶等作品,且每一作品形式多種多樣,如洗有葵花洗、葵口洗、牡丹洗、菊花洗、菊瓣洗、菱花洗、蔗段洗、海棠洗等,碗有蓮瓣碗、蓮花碗、菊瓣碗、梅花碗、葵花碗、葵口碗、斗笠碗等。這些宮廷生活作品既有自然吉祥的形態,又有典雅高貴的宮廷文化生活藝術情趣。
南宋官窯型造追求的是朝廷和宮廷的文化理念與生活需求,可以不計工本進行制作燒造,所以型造不僅要有藝術性,同時追求精致性。國典禮器型造制作要求高,如膽式瓶,上部溜肩,下部垂腹,撇口、細頸、圈足,器型輪廓設計形象柔和、高貴大氣,作品造型典雅精致。宮廷生活用器型造制作要求也很高,如牡丹洗和海棠碗,造型由牡丹和海棠的花瓣均勻對稱組成,花瓣與花瓣相連處凹凸分明,每一花瓣中心微微向內突進,花瓣邊緣先凸后凹與另一花瓣銜接構成一個整體。牡丹洗、海棠碗的口沿婉轉起伏,造型精巧別致。南宋官窯國典禮器作品和宮廷生活用器作品,器型設計體現了南宋宮廷器型設計文化理念,使南宋官窯器型設汁理念與民間瓷窯器型設汁制作有很大的區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器型設計文化。
瓷料
南宋官窯的器型、胎色、釉色、紋片、紫口鐵足、珍珠釉泡等特色,與制瓷原料、原料配方、原料工藝、成型工藝、施釉工藝和燒造工藝密切相關。一九六九年夏,我們對南宋官窯郊壇下遺址進行考察、分析和試驗。南宋官窯作品的制作材料主要為紫金上、瓷石、石灰機、瓷土和草木灰。紫金土是一種高鋁、低硅、富鐵的礦物。瓷石主要有含高鉀鈉熔物和低鉀鈉熔物兩類:低鉀鈉熔物瓷石用來制胎,高鉀鈉熔物瓷石崩來制釉。草木灰用稻草、松木、麥秸、豆秸等植物煅燒配制而成。紫金土、瓷石、石灰石、瓷土和草木灰都是南宋官窯十分重要的制瓷原料,南宋官窯作品特色離不開這些特殊成分組成的制瓷原料。紫金土、瓷土、低鉀鈉熔物瓷石在南宋官窯青瓷胎體中起到胎體骨架的重要作用,草術灰與高鉀鈉熔物瓷石、石灰石組成石灰堿釉,達到厚釉和潤釉的重要作用。
南宋官窯的制瓷原料紫金土、瓷土、瓷石、石灰石,通過粉碎、淘洗、過濾、陳腐、堆泥、拍泥、揉泥等工藝來進行原料工藝處理。南宋官窯精致的原料處理工藝,使紫金土、瓷土、瓷石成為制瓷精泥料,不但清除原料中的有害物,同時進一步提高原料的成型工藝性能,以滿足不同器型的各種成型工藝要求。特別是原料處理工藝中的淘洗工藝,使制胎原料的成型可塑性大大提高,以符合拉坯、印坯、捏坯、粘坯等各種成型丁藝的原料性能要求,增強了薄胎半成品的坯體強度,也有利于刀工利坯、干利坯和濕利坯等等各種修坯工藝的進行。南宋官窯各種制瓷原料的精致淘洗工藝,可以使南宋官窯各種古樸、高雅、精致的器型,在簡練造型的基礎上,進行精致造型、細致修坯,特別是對制作高難度的細長頸膽式瓶、長頸瓶、小口梅瓶、小口直頸瓶、鼓槌瓶、紙槌瓶、盤口瓶等作品,淘洗工藝十分重要。淘洗后,可進一步提高原料的造型藝術材料性能,同時也使制釉原料中的堿性釉復合材料和鐵化合物顆粒變得十分細小,有利于堿性釉料在高溫燒造過程中充分進行高溫化學反應。
配方
南宋官窯配方是南宋官窯能夠燒造出六大特色的關鍵技術。南宋官窯胎釉料采用紫金土、瓷石、石灰石、瓷土和草木灰等制瓷原料。其中紫金土含有豐富的鐵礦物,在南宋官窯制瓷配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紫金土在胎配方中的配比量高低,可以燒造出不同的深灰胎和淺灰胎。南宋官窯不同的深灰胎和淺灰胎紫金土原料配方,直接影響南宋官窯紫口鐵足特征。制胎原料配方中紫金土含量高,胎配方中的鐵含量就高,在高溫燒造過程中,容易燒造出紫口發暗偏深、鐵足偏褐發黑的作品,這是紫料用過頭了,所以胎色紫過頭了。制胎原料配方中紫金土含量低,胎配方中的鐵含量就低,在高溫燒造過程中,容易燒造出紫口發灰不紫、鐵足偏淡不深的作品,這是紫料用少了,所以胎色太嫩了。紫金土是南宋官窯燒造紫口鐵足特征的重要制瓷原料,在南宋官窯制胎配方中,紫金土用量多少直接影響南宋官窯胎色特征。
南宋官窯采用堿釉配方制瓷,瓷石、石灰石和草木灰組成南宋官窯堿釉配方基礎。三種制釉原料在配方中的不同含量,是南宋官窯配制不同化學組成石灰堿釉的重要配方技術。在南宋官窯制釉配方中,瓷石用量大,釉的高溫黏度就大,燒造中相應提高了高溫燒成溫度。瓷石用量少,釉的高溫黏度小,釉高溫流動性就增強,釉質柔潤性相應降低。南宋官窯制釉配方中的石灰石含量高低、草木灰中不同植物原料配比及其在釉配方中的含量高低,直接造成南宋官窯燒造出不同的釉色和不同的紋片。試驗表明,紫金土經工藝處理,在堿性釉料配方中應用,根據其在堿釉配方中的不同配比量,可以燒造出不同的深青釉色和淺青釉色,也會在高溫燒造還原氣氛濃度變化中,燒造出不同的灰青釉色和青黃釉色。
技藝
南宋官窯制瓷技藝不但高超,而且細致。原料制作技藝是南宋官窯制瓷技藝中一個十分重要且工序復雜的工藝。制胎原料中的紫金土和瓷石首先采用碓粉工藝,把紫金土和瓷石碓開進行挑選,去除紫金土和瓷石中的雜質,然后再進行反復多次的碓細過篩工藝。黏土首先破碎曬干,去除黏土中的雜質,然后和紫金土粉、瓷石粉分別進行淘洗,淘洗曬干后再次去除三種制胎原料中的雜質。經淘洗沉淀出來的粗顆粒瓷料,經曬干后繼續碓粉淘洗制料。三種制胎原料經以上原料制作工序后,分別曬干成為制胎配方原料。制胎原料的堆泥陳腐是必不可少而且重要的制泥工藝。原料堆泥陳腐每過十天就要進行一次外翻內、上翻下的翻泥丁序。原料陳腐后進人踩泥工序。踩泥主要有揉、搓、拍、拉、壓、擠、踩等工藝,一方面把泥料中的氣泡排出:另一方面增強泥料的成型可塑性,避免瓷泥在成型過程中產生開裂。踩泥工序完成后,制胎泥料才完成成型備泥工序。
南宋官窯成型制作工藝主要有輪制、捏制、模制、塑制、壓制以及鑲接和粘接等。不同的器型形狀和尺寸大小,需要采用不同的顆粒級配泥料來成型,不同的顆粒級配泥料有不同的成型原料水分含量要求。泥料顆粒級配和含水率對成型工藝十分重要,不同的泥料顆粒級配和含水率有不同的干燥速率,不同的器型形狀和尺寸大小有不同的干燥速率要求,所以對成型泥料干燥速率要求很高。成型泥料干燥速率直接影響成型技藝以及半成品的收縮變形和干燥開裂。不同的泥料顆粒級配也直接影響南宋官窯的修坯技藝。如南宋官窯的修坯技藝主要有利、刮、磨、削、刻、挖、鏤、補等,不同器型采用不同的修坯技藝,同一器型采用多種修坯技藝。如南宋官窯海棠碗的造型,器型有斂口和翻口、凸瓣和凹瓣造型變化,所以修坯采用刻坯、利坯、磨坯和修底坯技藝,共同完成海棠碗半成品的修坯工序。
多次施釉技藝是南宋官窯制瓷技術中非常重要的厚釉技藝。厚釉技藝是十分復雜的。施釉技藝中的釉漿濃度和釉料顆粒細度是南宋官窯十分重要的釉料技藝。釉料顆粒細度直接關系到多次施釉技藝,釉漿濃度直接關系到施釉次數,這些施釉技藝直接影響到南宋官窯的釉質。南宋官窯每件作品要通過素燒然后再施釉。每一次的素燒溫度不一樣。施釉次數根據不同作品釉層厚度要求,有的施釉三次,有的施釉四次。每一次施釉,半成品都要通過素燒,再進行施釉,素燒一次,施釉一次。施釉過程中的半成品,每次吸釉時間要求也不一樣。南宋官窯施釉技藝有蕩釉、浸釉、涂釉、噴釉、灌釉、沾釉、抹釉、滾軸等。
燒造
南宋官窯采用龍窯燒造青瓷。龍窯長度較長,體積較大。龍窯內各個部位的燒造溫度和燒造氣氛變化比較大,這是南宋官窯燒造過程中發生多種釉色的重要因素。南宋官窯燒造技藝屬于鐵離子著色厚釉燒造。在龍窯內還原氣氛弱的窯位,釉內三價鐵離子就占多數,就燒造出以青黃色為主的釉色;在龍窯內還原氣氛強的窯位,釉內二價鐵離子占多數,就燒造出以青色為主的釉色,南宋官窯厚里釉原料配方為石灰堿釉配方。石灰堿釉的釉料高溫黏度大,在高溫燒造過程中釉的流動性較慢。南宋官窯燒造工藝,在高溫階段采用不快速升溫的燒造技術,使堿性釉料在這個階段不發生高溫快速流動現象,促使高溫釉熔速度緩慢進行,讓釉高溫化學反應完全。在高溫釉面氣眼緩慢封閉的過程中,緩慢升溫可以促使釉內氣泡大小均勻并且穩定。
南宋官窯厚釉技藝使釉層厚度增大,在燒造溫度穩定的情況下,厚釉層容易產生未熔石英顆粒體。釉未熔石英顆粒體與高溫堿釉鈣質析晶體、高溫燒造形成的釉內氣泡,共同組成厚釉多相體,形成硅酸鐵呈色玻璃體。在高溫燒造過程中,堿釉中的鐵元素形成不同的價數。強還原的燒造強狂下,釉中低價鐵占多數,釉色以青色為主;弱還原的燒造情況下,釉中高價鐵占多數,釉以青黃色為主,南宋官窯石灰堿釉的高溫燒造范圍相對較寬。燒造溫度從室溫至攝氏四百八十度,采用慢升溫燒造技藝,充分排除坯釉料中的機械水分。燒造溫度達到攝氏四百八十度至攝氏九百五十度時,采用氧化焰燒造技藝,進一步排除坯釉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燒造溫度達到攝氏九百五十度至攝氏一千零五十度時,采用強氧化焰燒造技藝,充分排除坯釉料中的碳化物。燒造溫度達到攝氏一千零五十度至攝氏一千一百五十度時,采用強還原焰燒造技藝,使釉料中鐵化合物中的高價鐵轉化為低價鐵。燒造溫度達到攝氏一千一百五十度至攝氏一千二百八十度時,采用強弱還原焰燒造技藝,使釉中的二價鐵穩定存在。燒造溫度超過攝氏一千二百八十度時,發生過燒現象。南宋官窯開創的厚釉燒造技藝,能夠燒造出粉青玉色紫口鐵足的冰裂紋青瓷,使南宋官窯釉色和紋片的藝術品質,達到了如玉類冰極其高雅的境界。
釉色
南宋官窯以粉青色最為著名,除了粉青色外,還有深青、淺青、草青、淡青、青白、月白。米黃、草黃、青黃、灰青、灰黃、土黃等釉色。
南宋官窯的釉色與釉內不同價數的鐵離子有關。南宋官窯在高溫燒造過程中,堿釉內的鐵離子分別以二價鐵離子和三價鐵離子存在: 不同的燒造氣氛,使南宋官窯堿釉產生不同價數的鐵離子;窯爐內氧化氣氛和還原氣氛各自的濃度,決定釉內二價鐵離子和三價鐵離子在釉內的存在數量。燒造氣氛如果是氧化焰,釉內主要是三價鐵離子,氧化氣氛越濃,釉內三價鐵離子就越多。燒造氣氛如果是還原焰,釉內主要是二價鐵離子,還原氣氛越濃'釉內二價鐵離子就越多,南宋官窯堿釉分別以二價鐵離子和三價鐵離子發色,當釉內二價鐵離子占多數時,這時釉主要以青色為主,釉內二價鐵離子越多,釉色越青越深;如果釉內三價鐵離子占多數,這時釉主要以青黃色為主,釉內三價鐵離子越多,釉色越黃。
南宋官窯的釉色也與各種制釉原料配比量有直接天系,南宋官窯采用堿釉,釉料中的石灰石配比量與鐵化合物配比量對釉呈色特別敏感,這兩種制釉原料在釉高溫玻化過程中進行的化學反應也十分明顯。石灰石在高溫玻化中容易形成釉玻璃體,鐵化合物任這種玻璃體中客易形成硅酸鐵。所以在鐵釉料中,石灰石和鐵化合物的配比量高,能促進釉色向深色發展。
南宋官窯的釉色還與燒造溫度商低有直接關系。燒造溫度低于攝氏一千一百五十度時,鐵離子在釉內的化學反應不夠完全,發色比較明顯。燒造溫度達到攝氏一千二百度以上時,釉進一步熔融,釉色逐漸從淡色向深色發展。在龍窯內,燒造氣氛從氧化焰到還原焰發生不同的變化,不同的氣氛在不同的窯位存在有濃有淡的變化,南宋官窯釉色也從青黃色到青色發生不同的變化。
紫口鐵足
南宋官窯的重要特征『紫口鐵足』,自宋至今膾炙人口。明代人曹昭《格古要論》曰:『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南宋官窯紫口鐵足特征的產生,除了使用含有鐵化合物的制瓷原料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索是在燒造后期采用輕還原焰燒成技術,使作品在燒成后期冷卻過程中,作品口沿薄釉處容易被二次氧化成紫口特征,作品底部無釉處的胎色閃二次氧化作用氧化為褐色,歷史文獻記載稱為『紫口鐵足』。
紫口鐵足特征是南宋官窯作品的外在表現。南宋官窯作品出現紫口鐵足恃征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作品胎釉配方中含鐵礦物配比量達到配方要求:厚釉工藝中的釉層在修釉技藝過程中,必須符合釉層工藝要求;燒造工藝中的后期二次氧化與輕還原燒造技藝密切配合;高溫燒造過程中的釉流動溫度與時間控制。南宋官窯這四個制瓷技藝,使作品具備了燒造成紫口鐵足特征的條什。
南宋官窯紫口鐵足特征的生產,十分重要的是制瓷原料使用紫金土。南宋官窯紫金土是瓷料,其鐵礦物組成中硫化物很少,適合在高溫中燒造,在燒造過程中不會起泡,可以用來配制燒造高溫瓷的瓷料配方。南宋官窯胎釉配方中的各種制瓷原料,在高溫燒造中相互滲透形成胎釉中間層,使胎釉緊密結合。南宋官窯采用富鐵紫金土配制胎料,其制成的胎,在薄釉處的口沿能夠在二次氧化過程中被二次氧化成紫色,形成紫口。南宋官窯鐵足特征和紫口特征一樣,含有鐵化合物胎體,使胎料在高溫燒造后期冷卻過程中,無釉處的器物底部被二次氧化形成鐵足特征。
紫金土在制胎配方中的含量有高有低,構成了南宋官窯不同的胎色。南宋官窯的各種胎色,根據配方中紫金土含量的高低,以及燒造溫度和燒造氣氛,能夠燒造出不同色調,如灰色、香灰色、深灰色、淺灰色等,與紫口鐵足特征共同構成南宋官窯作品古樸的藝術品質。
冰裂紋片
明代高濂對南宋官窯青瓷的紋片有文字記述。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以冰裂鱔血紋為上。』高濂認為南宋官窯青瓷的紋片形態像冰裂,紋片以鱔血紋為上。為此,我們對不同厚度的江冰和湖水進行了破裂試驗,發現在外力作用下,不同厚度的冰發生破裂,形成不同形態的紋片,有的像網格,有的像繭絲,有的像蟬翼,有的像葉脈,有的紋片粗大,有的紋片細小。我們把冰的裂紋與南宋官窯青瓷釉面的裂紋相對照,發現兩者的紋片形態有很多相似之處,說明古人把南宋官窯青瓷釉面紋片稱為『冰裂紋』是有依據的。
南宋官窯青瓷冰裂紋片,由胎釉不同膨脹系數形成,是一種連續性紋片,紋片有出窯時的紋片形態和冷卻后的紋片形態兩種形式。出窯時的紋片較大,出窯后冷卻形成的紋片較細密。冰裂紋的紋片形態主要有網格紋、蟬翼紋、繭絲紋、葉脈紋、蛛網紋、旋拉紋、細碎紋、層疊紋、鱗片紋等。古人說南宋官窯青瓷『以冰裂鱔血紋為上』,其中鱔血紋為出窯后對紋片進行著色而形成,并與后期生成的紋片共同形成『金絲銀線』紋片效果。
南宋官窯冰裂紋片的形狀也和器型式樣、成型技藝有關。簡練的南宋官窯瓶器,其主要采用拉坯成型技藝。這種成型技藝構成了坯體的泥料顆粒螺旋排列方向,形成了螺旋方向的高溫應變力,燒造出具有螺旋方向的冰裂紋片,稱為旋拉紋。螺旋方向冰裂紋片的紋路一般自下而上伸展,螺旋紋路的不同形態也和修坯技藝有關。
珍珠釉泡
南宋官窯在燒造過程中,胎釉高溫化學反應產生氣體,有些氣體形成南宋官窯釉面氣眼,形狀如螃蟹在沙灘上爬行留下的小洞眼,稱為蟹爪眼。南宋官窯胎釉中的易熔物,在高溫燒造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氣體,很多氣體并沒有在釉融熔過程中排出釉面,而是留在釉內形成釉中氣泡,形狀如河蚌體內的珍珠,閃閃發光,稱為南宋官窯珍珠釉泡。
南宋官窯珍珠釉泡是南宋官窯釉質特色。珍珠釉泡的形成由原料配方和工藝決定。南宋官窯胎釉配方比較特殊,含有高鈣質易熔物及富鐵易熔物。在高溫燒造過程中,這些易熔物經化學反應產生大量氣體,這些氣體是形成南宋官窯珍珠釉泡的重要因素。釉料工藝對珍珠釉泡的形成影響很大,釉料硬度高、粗顆粒級配大的釉料工藝,使釉料高溫黏度增大,阻止釉內氣體排出,形成珍珠釉泡。從燒造技藝的角度分析,南宋官窯的珍珠釉泡形成與燒造制度關系密切。
結語
杭州烏龜山郊壇下南宋官窯遺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被發現以來,我國南宋官窯科學研究工作得以充分開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官窯瓷,可以說是國寶之瓷,成為南宋官窯瓷科學研究的器型完整標本。郊壇下南宋官窯遺址出土的瓷片,成為我們對南宋官窯進行科學研究的巖相結構分析標本。從制瓷科學的角度分析郊壇下南宋官窯遺址的制瓷作坊、制瓷原料、制瓷工藝、窯爐結構與燒造工藝,可以說南宋官窯制瓷和民窯制瓷有以下區別:器型設計風格區別;制瓷原料配方區別;制瓷工藝技術區別。南宋朝廷官家壟斷了南宋官窯制瓷,可以使南宋官窯制瓷不計工本,只追求南宋官窯瓷的品質符合朝廷需求,這和民窯制瓷追求商品利益最大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制瓷理念。
南宋官窯科學藝術文化內涵很深,這里無法進行詳細贅述。今天,我們恢復了失傳八百年的南宋官窯制瓷技藝,把南宋官窯制瓷技藝十分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弘揚開來,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寫于杭州南宋官窯科學藝術研究院
二零一六年初夏
葉國珍